《伍波萨他经》开示
宝峰禅寺禅修营
200769
 
在我们讲开示之前,请让大家一直来礼敬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3X

 

各位法师,各位大德,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谈谈「法」。

本来,谈法应该是法师的责任,那本来不是我的责任。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不是法师呢?」说真的,我还不是法师,我还没有够资格称为法师。为什么呢?因为「法师」的巴利语Dhammā cariyaDhamma古代翻译为达摩,ācariya翻译为阿阇梨,达摩阿阇梨。那么,怎么样的人才有资格称为法师呢?

在目前的缅甸,就有法师的考级制度,如果一位出家人、一位比库想成为法师,他要从很小的时候,大概78岁的时候就开始要背很多的经典,要读书,要在棍棒底下慢慢地去掌握很多佛法的知识,然后,他要经过一级一级的佛法考试,巴利佛法的考试。先要经过三级,这三级分别是(吧他吗咩邓,吧他吗拉,吧他吗西):如果考上了(啊吱)之后,他就可以再继续报考法师的资格,但是到了法师资格还有三级,他分别必须得要通过律藏和义注的考试;如果通过了还必须通过经藏跟义注的考试;如果通过了这些,还要通过论藏及论藏义注的考试。如果要考律藏他必须通过考PārājikaAṭṭhakathā要把他通达,然后去考试,如果他考试及格的话,那么他可以申请第二年,或者他有能力的话,可以继续再考经藏,经藏就是《长部》的sīla- kkhandha以及Aṭṭhakathā以及义注,如果考取了再去考论藏,论藏的考试是Dhammasaṅgaṇi跟它的义注(Aṭṭha沙利木)的义注。如果这三级考试都通过了的话,那么,这就称为通过了僧伽的会考。那么,主考的部门会发给他一种资格证,这种资格证就是Dhamma ācariya(达摩阿阇梨),如果对于我来说,我可能一级都没有资格去考,所以可以说我其实是没有资格称为法师的。

今天我们要谈「法」。法,巴利语称为dhamma,梵语dharma,词根是dhadha的意思是「拿着、持」,那「法」是什么意思呢?「法」的意思就是凡是持有自己的特性,持有自性称为法,保持自己的特性,保持自己的自性称为法。

比如,地大、地界(pathavīdhātu)的相是硬,硬就是地界的相,因为地界维持有这样的特性,所以我们说地界也是属于法,是色法(rūpa dhamma);又比如,心(citta),citta是属于名法,或直接称为心法(citta dhamma),心有一个自性相,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能够识知及认知目标,这个是属于心;又比如,触,触可以使根跟识接触所缘,或者说根跟境、识接触,称为触(phassa),就是我们说到的触、受、想、思的触。所以种种的法,都有自己的特性,和有自己的相,因此称为法,这是属于法的定义,法的语义。

而「法」在三藏里面有很多种不同的意思,比如说,在《法句经》里面有这样几首颂:

Sabbe saṅkhārā aniccā ti yadā paññāya passati

Atha nibbindati dukkhe esa maggo visuddhiyā.

Sabbe saṅkhārā dukkhā ti yadā paññāya passati

Atha nibbindati dukkhe esa maggo visuddhiya.

Sabbe dhammā anattā ti yadā paññāya passati

Atha nibbindati dukkhe esa maggo visuddhiyā.

「诸行无常,以智慧照见时,他厌离于苦,此乃清净之道。

一切行是苦,当以智慧照见时,他厌离于苦,此乃清净之道。

一切法无我,当以智慧照见时,他厌离于苦,此乃清净之道。」

Visuddhi magga清净之道,清净道论的意思。在这里所说的sabbe   dhammā   anattā ti一切法无我,诸法无我,这里的法(dhammā)包括了世间、出世间法,世间、出世间法都是无我的;没有一个称为我的;没有一个称为灵魂的;没有一个称为自性的;一个永恒的东西在;没有一个实体的东西在;我们不能够从世间法中找到所谓的我;也不能够从出世间法中找到所谓的我;我们不能够指涅槃为我;也不能够指一切的出世间法为我,因此,佛陀在这首颂里面说:sabbe dhammā anattā ti”(一切法无我,诸法无我)

有的时候,「法」又有另外一种意思,比如,有一首颂:

“Ye dhammā hetuppabhavā,

Tesaj hetuj tathāgato āha,

Tesañ ca yo nirodho,

Evajvādi mahāsamano.”

这首颂也是非常有名的颂,这首颂是阿沙基(Assaji,古译为阿说示)尊者说给当时还是游方僧的优婆提舍(Upatissa),即是以后的沙利补答尊者Sāriputta,古译为舍利,舍梨子)。当时,Upatissa还是一个游方的苦行志的时候,他一直都在寻找不死法nibbāna,也就是涅槃,但是他一直找不到,后来就皈依到Sanjaya散若耶派)的门下,但有一天他在王舍城Rājagaha)游走的时候他见到了正在托钵的阿沙基尊者,也就是最初皈依佛陀的五位比库当中最后证得初果的比库,当他见到阿沙基尊者非常端祥的威仪以及诸根清净,当时,他就认定这一位出家人一定得到了不死法,于是,他就前去问询,当时阿沙基正在托钵,优婆提舍觉得此时不宜去打扰,于是一直跟在他后面,等阿沙基尊者托钵之后,优婆提舍就跟着到了郊外的一棵树下,然后就把他带的一把凳子拿来给阿沙基尊者坐下,然后自己才坐下来。阿沙基尊者用餐后,优婆提舍问阿沙基尊者:

「请问您的老师是谁?他的教法是怎么样的?」

当时阿沙基尊者就说:

「我才出家不久,我还不能够完全地了知导师所教导的法。」

然后优婆提舍就说:

「我不用多,你只要跟我说一句就可以了。」

经过再三的请求,那么阿沙基尊者就说出了这首颂。

“Ye dhammā hetuppabhavā,

Tesaj hetuj tathāgato āha,

Tesañ ca yo nirodho,

Evajvādi mahāsamano.”

「一切由因而生之法,如来说其因,也说其之灭,此乃大沙门说。」

当时,优婆提舍就证得了初果,后来,他又把这件他遇到阿沙基尊者的事告诉了他的好朋友Kolita,也就是后来的马哈摩嘎那(Mahāmoggallāna,古译为摩连),结果,当时的Kolita听完偈颂之后也证得了初果,然后他们一起前往竹林精舍去见尊。当时,尊遥见他们两位,说:

「这两位给很多游方沙门围绕着的最前面两位,他们将会是我的两位上首弟子。」

这就是后来的沙利补答尊者和马哈摩嘎那尊者。这里所说的Dhammā,因为前面有说道ye dhammā hetuppabhavā,因缘所生之法,所以这里的法是指世间法,有为法,行法,saṅkhāra dhammā,因缘造作的法,有生有灭的法,所以这里的法就不包括出世间法,不包括涅槃在内。

有时候我们又会提到六种所缘的时候,我们提到颜色、声音、香、味、触、法,六种所缘,这六种所缘里面的法所缘(dhammārammaṇaṁ),这里的法所缘就包括了六种东西,其中:

第一是五种净色,也就是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身净色这五种净色,就是五种透明的、敏感的,我们说到的根色,眼根色、耳根色的意思;

第二是十六种微细色,比如女性根色、男性根色、心所依处色、水界、空界、食素、声表、语表、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色积集、色相续、色老性、色无常性,一共十六种微细色,这称为法所缘;

第三是八十九种心,八十九种心,也是属于法色,包括了五十四种欲界心、十五种色界心、十二种无色界心、八种出世间心,这些都是属于心所,或者名法,这些都是属于法所缘;

第四是五十二种心所法;

第五是概念(Paññatti),或者称为假名,称为世俗法,也是属于法所缘;

第六种法所缘是涅槃。

这六种法所缘分别是:五净色、十六种微细色、八十九种心、五十二种心所、概念以及涅槃。

法所缘是意门心路过程识知的目标,它相对眼门心路过程识知的是色所缘-颜色,耳门心路过程识知的是声音,鼻门心路过程识知的是气味,我们称为香(gandha),舌门心路过程尝的是味道,身门心路过程识知的是触所缘,意门心路过程识知的是法所缘。

还有另外一种法叫法处(dhammāyatanaṁ),是十二处里面的法处,我们前面所说到的法所缘,是除了颜色、声、香、味、触以外,在这里的法处的范围要比法所缘略小一点,也就是说,法处减除了五种净色,我们也可以说,法所缘里除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其它的就是属于法处,因此,他包括了十六种微细色,包括了五十二种心所,包括了概念跟涅槃,这是属于我们所说到的十二处里面的法处(dhammāyatanaṁ)。

说到的法界(dhammadhātu),也是一样,有的时候我们也会说到,比如: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法乃尊所善说。」这里的法包括了十二种法,尊所说的法,这里的法包括了作为出世间法的九种,也就是四种圣道,四种圣果以及涅槃,而且,也包括了佛陀的言教,佛陀的身教,也就是《三藏》、《律藏》、《经藏》、《论藏》,佛陀在四十年当中所开示的法。所以在这里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是指佛陀所说的教法,以及佛陀所指导的证悟的目标。

有时候我们也说到imasmiṃ dhammavinaye,以此正法、律中,这里的法,我们可以做二种解:

一种是包括以上尊所善说的法;

第二种是指尊所说的言教。

比如我们刚才所说到的法师(dhamma ācariya),这里的法,是指依照佛陀的言教,而教导学生的那一类人,称为法师,所以这里的dhamma是指佛陀的教法,佛陀的言教,佛陀的身教。

因此在法当中,由于不同的范畴,会有不同的意义,乃至到我们说到善法(kusala dhamma),不善法(akusala dhamma),这些我们也可以称为法,但这里的法包括了刚才所说的sabbe ye saṅkhāra dhamma,这里是作为一种行法、有为法的意思。因此,在《三藏》和《经论》里面,经常会提到各种各样的法,虽然,字是一样的,但是,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不能够看到法就用一种意思来理解。

那在这里,我们所要谈的法,是经常提到的BuddhaṃDhammaṃSaṅghaṃ,佛、法、僧的法。佛、法、僧的法是我们刚才所说到的哪一种呢?是尊所善说的法,这就是我们今天晚上所要的讨论的法。在我们讨论法的时候,我将要引用一部经典,这部经典叫做《伍波萨他经》(Uposathasuttaṃ),伍波他古代翻译为布萨,布萨,是由梵语poṣadha翻译而来的,但是巴利语称为Uposatha,所以叫做《布萨经》。布萨一般上来说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时间的,比如说今天是布萨日,一个月有四天或者六天的布萨日,或者称为斋日;而另外一种说到的布萨,比如说在诵戒,在诵巴帝摩卡(pātimokkha)的时候我们诵到:

Sunātu me bhante saṅgho. Ajj'uposatho pannaraso. Yadi saṅghassa pattakallaṃ, saṅgho  uposathaṃ kareyya  pātimokkhaṃ  uddiseyya.”

这一段磨文,刚开始在布萨的时候,(Sunātu me):

「大德僧,请听我言,今天是十五布萨日,若大德认为时机到的话,将举行布萨,诵巴帝摩卡(波罗提木叉)。」

这是每一个半月半月诵戒时说到的uposathaṃ kareyya  pātimokkhaṃ  uddiseyya这里是指诵巴帝摩卡,诵戒,称为Uposatha

今天我们将要讲的Uposatha指诵戒的意思,在这里是指经的名字,这部经在巴利三藏里面,目前查到的有四个地方。首先今天我要讲的是在《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第八集第一品,《大品》(Mahāvagga)的第十经,叫做《布萨经》(Uposathasuttaṃ),其中在的第五经,《增支部》第八集第一品,第一篇的第二品的第九经,叫做《巴哈拉达经》(Pahārādasuttaṃ)也讲到,巴哈拉达是一个阿修罗王的名字,还有在《律藏》,《小品》(Cūḷavagga)里面的第九个堪塔khandhaka度),叫做《遮说戒犍度》(Pātimokkhaṭṭhapanā-khandhaka),还有在《自说经》(Udāna)的第五品(Sonavagga)。这些经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在巴利圣典里面,这些经文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在北传汉译的《大藏经》里,也有这部经,而且它们出现的数量比巴利圣典里面的更多,目前我能够查到的一共有九部,经文的内容都一样的,只是因为北传汉文《大藏经》它是从不同部派里面跟不同时期传过来,因此经文内容在行文方面有点不同,但是大部份的纲要都是一样的。这些经分别是:《中阿含经》的《瞻波经》,也就是《大正藏》第二十六经的第三十七经,《中阿含经》的《阿修罗经》,《大正藏》第二十六经的第三十五经,还有《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七,《阿难品》第四经,《大正藏》第三十五经,称为《海八德经》,《大正藏》第三十三经,称为《恒水经》,《大正藏》第三十四经《法海经》,《四分律》卷三十六,《说戒犍度》,《五分律》卷二十八《遮布萨法》,还有《十诵律》卷三十三的《遮法》,他们的内容都一样,大致的纲要都一样,只是在行文上有所区别。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部经在早期的佛教当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很普遍流传的,这部经的大致内容就是世尊先提到大海有八种不可思议的功德,然后用大海的功德来比喻佛法的殊胜,佛法的八个不可思议的特点,不可思议的功德。

在经文开始是这样说的:

Evaṃ me sutaṃ-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sāvatthiyaṃ. viharati pubbārāme migāramātupāsāde.

「如是我闻:一时,尊住在沙瓦提城东园鹿母堂。」

Evaṃ me sutaṃEvaṃ 是如此、如是,me是被我,sutaṃ是听到,听闻的意思,ekaṃ是某一个或者单独的意思,samayaṃ是时间或者场合的意思,bhagavā古代翻译为薄伽婆伽婆、是尊,在巴利文里面就很明显,我们会发现,所有的经典、经文,阿难达尊者诵出《经藏》有一个特点,他很少称呼「佛陀」,而称呼为bhagavā,称尊。但是,由Upāli优婆离尊者诵出的《律藏》称呼尊,称呼佛陀,因为他称呼buddho, bhagavā尊,所以在我们诵巴利文的时候,有时候我们就知道,如果只是用bhagavā很可能是阿难达尊者出来的经典,如果是buddho, bhagavā尊的,因为Upāli出来的《律藏》,一开始:

Tena  samayena  buddho bhagavā……”

「尔时,佛……

而且在《律藏》里面他不用「如是我闻」,他一开始就是用而时,佛尊在什么地方。但是在《经藏》里面:

Evaṃ me sutaṃ-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如是我闻,一时(在某一次),尊住在……

我们诵巴利的时候,就知一道《经藏》跟《律藏》因为由不同的人诵出来,还是有点区别的,就是不同人诵出风格,在巴利三藏里面,可以翻译出来,但是翻译成其它的语言,就很难看到本来的味道。Sāvatthiyaṃ就是在沙瓦提城(Sāvatthi、舍卫城),高沙国(Kosala、憍罗国)的皇都,pubbārāme东园,rāme是花园、园林,migāramātupāsādeMigāra是一个人的名字,叫做鹿,mātu是母亲,pāsāde就是在一个殿堂,在一个很庄严的殿堂,那这里的鹿母指的是谁呢?指的就是维沙卡Visākhā),大家知道Visākhā,北传古代翻译为,大家有印象吗?

在佛陀在世的时候,最有名的施主是谁?给孤独长者(Anāthapindika gahapati),那最有名的女施主是谁呢?就是维沙卡维沙卡在上座部佛教是家喻户晓的一位女居士,她非常有名,而且护持僧团,对佛陀以及佛陀的僧团的护持是不遗余力的。这位维沙卡具有种种女人应具有的各种各样的美德,而且她有男子汉的威力,她的祖父就是旻茶(Mendaka),一位很有名的富翁,她的祖父也证得了初果,menda是羊的意思,因为当时他在自己的花园里挖到了一只金羊,从此他就成了非常有钱的,他的家是在伽(Aṅga),即是现在的东印度,靠近孟加拉国那一带,恒河的下游,维沙卡就出生在那里,当她七岁的时候,佛陀去到Aṅga这个地方游化,当时她的爷爷听到了世尊去到了Aṅga这个地方,当时维沙卡还是个小丫头,然后就吩咐她:

「宝贝孙女儿,今天是我们的大喜日子,尊已经来到了我们的国家,来到了我们的城市,你现在去叫你的那些佣人,准备马车,咱们一起去见见佛陀吧。」

当时还是七岁的小丫头答应了,然后就跟她的爷爷一起去听闻佛陀说法,当她听完佛陀说法之后,她就证得了初果,在七岁的时候就证得了初果。不过,维沙卡证得了初果之后,一直到她老死都没有再证得更高的果位,她现在应该是在三十三天,投生在三十三天。据说,她将会一直轮回到很长很长的时间,最后在色界天入般涅槃。她七岁就证得了初果,但是她一直活到120岁,她一生是非常幸福的,她既有法财,又有世间财,她非常漂亮,在年轻时候她具有一切女人的素质,她有非常美丽的容貌,有非常好的身材,而且智慧超人,很聪明,她肤色也非常漂亮。

在她十五、六岁的时候,她就嫁到了沙瓦提(Sāvatthī,古译舍卫城),嫁给了一个外道。因为当时在古印度,我想大家多少应该也会了解,因为男女要婚嫁的话,男女都要门当户对,然后由那些婆罗门去做媒,去看相,相中了,他就说亲,如果说定了,就用大量的嫁妆送到女家,然后迎娶。当时,她就嫁到了中印度偏西的高沙国(Kosala,古译憍罗)的沙瓦提城。她的公公就是叫做Migāra,叫做鹿,她的丈夫叫做巴那瓦达。刚开始的时候,她的公公对她百般刁难,不喜欢这个媳妇。

特别是有一次,因为她的公公是信奉尼键子Nigantha Nātaputta)裸体外道,有一天,他邀请了很多裸体苦行僧到他家里应供,然后他就跟他的媳妇说:

「媳妇,今天我请了很多圣者,很多阿拉汉来应供,你赶快来去礼敬吧。」

维沙卡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当她跑到客厅,她在厅堂看到原来是一群不知廉耻的一丝不挂的裸体外道坐在那边,当时,因为维沙卡毕竟是出生名门,而且受过教养,她简直看不惯这样一些不知廉耻的外道坐在那里,当时她就拒绝向他们礼拜。那些裸体外道非常生气,就骂她的公公:

「你怎么可以把乔达摩的弟子领到家里来呢?应当把她哄出去。」

当时,Migāra用了很大的力气才把这些裸体外道的怒气平息,但从此以后就留下了烙印。

又有一次,当Migāra在用金碗吃甜粥的时候,维沙卡就在他后面给他扇扇子,这个时候有一位比库站在门外托钵,但她没有直接告诉她的公公,而是让开位置,让她的公公能够直接看到门外托钵的比库,她的公公瞄了一眼,看到了却假装看不到,继续吃他的甜粥,这个时候维沙卡悄悄地对那位比库说:

「尊者啊,请您走开吧,我的公公在吃没有味道的食物。」

Migāra听了之后非常愤怒,就把他的碗拿开,然后就责怪维沙卡居然那么野蛮说我吃的东西这么样,当时维沙卡没有申辩,因为她知道当她去到Migāra家的时候,肯定会有些摩擦。也因为这样,所以她的爷爷当时就叮嘱了八位很有威信的长老,这里的长老不是指僧团里的长老,而是指在家人,长者,来跟她评理。当时,Migāra就说:

「你看,有一次,我坐着食用金碗盛装的甜米粥时,她居然说我吃的东西不干净。」

然后,Visākhā就很温和地说:

「其实我并不是说他吃的东西不干净,我不是这样说的,因为那个时候有一位比库站在门外托钵,我的公公理都不理睬,当时我在想:我的公公现在之所以有这样的福报,是因为他过去世的关系,他过去世行的福报,然而在这一世当中,他一点福报都不积,不懂得积累福报,所以他只是在吃过去生残留下来的福报,因此我说他吃的是没有味道的食物,我并不是说他吃的是不干净,是说他吃的是没有味道的食物。」

当她这样解释之后,那几位长者说:

「对,你的媳妇说得有道理。」

一开始他又找了些岔子,最后,Visākhā通过她的智慧就把事情平息下来,而且通过智慧,最后,令他的公公允许说:

「你在我的家里可以拥有自己的信仰自由。」

就是你可以随自己的爱好,你也可以去礼敬佛、法、僧。当Visākhā听到了这样的好消息之后,因为当时世尊就住在舍卫城的树给孤独园Jetavananathapindikarama,当她的公公允许她信仰自由之后,她非常高兴,然后就邀请以佛陀为首的僧团第二天就到她的家里应供。

在应供完了之后,佛陀就跟Visākhā说法,当时她的公公因为牛脾气,他没有去见佛陀,但是,他也听过佛陀的事迹,而且听过大部份传诵的佛陀的事迹,他偷偷地走在门角,站在后面去听,等他听完了佛陀的说法之后,他证得了第二果,然后他就非常感激他的媳妇,称他的媳妇为自己的再生母亲,因此,这里的鹿母Migāramātu是她公公的母亲的意思,所以,这里的鹿母是指Visākhā。

那这个东园讲堂是怎么样来的呢?因为Visākhā对佛陀的教法非常地护持,对僧团非常护持。有一天,她穿着非常名贵的衣服,这件衣服是她爷爷在她出嫁的时候送给她的嫁妆,这件衣服镶满了宝石,各种各样的名贵宝石、珍珠等等,可以说是价值连城的,当她穿着这件衣服要去见佛陀的时候,当她走到门口,她想:「我穿这么样的装饰,珠光宝气去见佛陀,应当不适合吧?」于是她就把她的这件宝衣脱下来,然后,就交给她的一位侍女,让她好好地保存,然后她就穿另外一件衣服,就去见佛陀,然后就听佛陀说法。等听完了佛陀说法之后呢,她们就离开了,结果这位侍女在离开树给孤独园的时候忘了把这件衣服带走。

当时阿难达尊者捡到了,看到了这件衣服,但不敢动,因为佛陀已经制定了一条学处,任何的宝物、金钱都不能够动,但是在这里佛陀就制定了另外一条学处,这就是在巴吉帝亚(pācittiya)里面,这条戒律是已经有的,就讲到,假如比库在寺院范围内或者在自己的房间内,见到了宝物或被视为宝物,就是相当于宝物,人家都公认它为是宝物的东西的时候,这时候,以拿起等待,等待失主来领,以这样的心来持,这个是唯一的开源,这个是可以拿起宝物的,这是在巴吉帝亚里面有讲到的这些。后来,当Visākhā回到家里后,她问侍女说:

「你把我的宝物放在哪里?」

这个时候,她的侍女才说:

「喔!我把它忘记了,丢在给孤独园那里。」

Visākhā就说:

「好吧,那你回去帮我把它取回来,但是,假如阿难达尊者已经碰过了,那么,你就不用拿回来了,放在那边。」

于是,当她去的时候,阿难达尊者真的把它收藏好了,然后他就把这件宝衣交还给Visākhā。因为当时如果阿难达尊者已经动过了件宝衣,就把它舍掉,然而对于比库来说,他是不能够接受宝物的,那怎么办呢?好吧,那Visākhā就说:

「如果这样,我现在打算把这件宝衣供养给僧团。」

但是僧团不能够接受宝物啊!那怎么办呢?在这个时候,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需要一个园林(寺院,ārāma),古代翻译为「僧伽蓝摩」,简称伽蓝,(saṅgha ārāma)伽蓝,就是僧园的意思,ārāma是园,僧园,给僧人居住的地方。于是,Visākhā就把这件宝衣到沙瓦提城公开拍卖,但是因为这件宝衣太昂贵了,居然没有一个人买得起,于是Visākhā说:

「好吧,既然没有人买得起,那我把它买起来。」

然后就出了巨大的资金把这件宝衣买了,这些资金就建成了一座寺院,这间园林就称为Pubbārāma,东园,这座寺院建好了,后来,佛陀在这座园林里面一直到他般涅槃,有六个雨安居(vassa)是在这个东园鹿母讲堂里度过。那这个是因缘,这部经讲到的地方。

「那时,尊在伍波萨他日为比库僧围绕而坐着。」

正好,有一天是诵戒日,在诵戒日的时候呢,世尊就在东园鹿母堂坐着,当时,比库僧团围绕尊而坐。

「时,具寿阿难于深夜过初时分后,从座而起,偏袒上衣,向尊合掌,对世尊如此说:

『尊者,深夜已过初时分,比库已坐了很久。尊者,愿尊为比库们诵巴帝摩卡!』」

我们注意:在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些比库们称号佛陀为bhante,就是尊者的意思,有时候也称为bhadante,也是尊者的意思,或者称为大德的意思。在佛陀将入般涅槃的时候,佛陀也叮嘱,因为当时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些比库跟比库之间他们互相称为āvuso,āvuso是朋友、贤友或同修的意思,在佛陀临般涅槃之前就交代阿难达尊者说:

「现在,诸比库都互相以名字,或以āvuso来互相称呼,在我去世之后,你们不应当这样称呼,你们应当用vassa表示,就是下座的比库应当称呼上座为bhante,或者āyasmā,就是称为『尊者,或者具寿』,而上座的比库可以称下座为āvuso或者直接称他的名字。」

因为尊的这项临终的教诲,所以,现在南传佛教里称出家人为bhante,就是称尊者,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且有时候我们也称下座的、戒腊(vassa)小的为āvuso,就是朋友或者贤友的意思。一般上来说,比库,一般佛陀才直接称他们的弟子为比库,而「比库」我们是用自称或者是指称,比如说这所寺院一共有多少位比库,或者说,现在想邀请多少位比库应供。

比库是巴利语bhikkhu,梵语叫做bhikṣubhikṣu古代翻译为比丘,玄奘大师跟义净大师翻译为「苾」,我想,在古代应该「苾」这两个字也发音为「比丘」的,在这因为时过境迁,现在的语言变了,所以现在我们发音变成了「苾」,或者说摩罗什翻译为「比丘」,这是由梵语bhikṣu来的,但是,巴利语bhikkhu,现在一般也可以翻译为「比库」。

这时候,阿难达尊者,是指在夜晚初夜时分,就从座位上起来,偏袒右肩,也就是把衣搭在左肩上,露出右肩,然后,合掌,对世尊这样说:「现在夜晚已经过了初夜时分了,比库僧团已经坐了很久了,尊者,请尊为比库僧诵戒吧!」

因为根据戒律,只要有四位以上的比库都称为僧团,如果有四位比库共住于界内,那么,每到半月半夜的时候,黑夜跟白夜,相当于我们农历的十五跟每月的最后一天,或者三十或者二十九,这天,所有的比库都必须集合在一起,然后互相忏悔,忏悔之后就要诵戒,这是佛陀制定的戒律。这个时候因为是属于诵戒日,伍波他日,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是佛陀亲自说的,当时佛陀诵的戒律,因为我们可以从这件事里面看到,这件事应该是佛陀成道之后的二十年之内发生的事情,而不是晚年。因为早期的时候,佛陀制定的学处,制定的戒很少,所以每到伍波萨他日的时候,很多比库都聚集在一起,然后听佛陀说,略说教,就不是整部巴帝摩卡,略说教,比如我们经常会说:

sabbapāpassa akaraṇaṃ,

kusalassa upasampadā,

sacittapariyodapanaṃ,

etaṃ buddhāna sāsanaṃ.”

「不要做一切的恶,应当奉行一切的善,应当自净其心,这是一切诸佛的教导。」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到了后来因为僧团已经有污染,已经有人犯戒了,所以,尊从此以后就不再给僧团诵戒了,要比库僧团自己诵戒。

那当阿难达尊者这样请世尊诵戒的时候:

「如是说已,尊默然。」

世尊保持沉默,为什么呢?

在义注中说:尊为了作伍波萨他而坐在伍巴西咖维沙卡所供养的宝殿堂中。尊坐定后观察比库们之心,发现了有一个破戒之人。尊想:「假如此人坐在这里而我诵巴帝摩卡的话,他的头将会裂成七分。」为了慈他才保持沉默。

具寿阿难于深夜过中时分后,再次从座而起,偏袒上衣,向尊合掌,对世尊如此说:

『尊者,深夜已过中时分,比库已坐了很久。尊者,愿尊为比库们诵巴帝摩卡!』」

这是第二次邀请了,因为已经过了中夜了,古印度把一天分为六个时段,我们称为昼夜六时,他们是日出、日中、日哺、初夜、中夜跟后夜。一个时分相当于我们大概是四个小时左右,如果说初夜时分,就相当晚上的六点到十点,如果说中夜时分,大概是十点到两点,而后夜时分呢,大概是两点到凌晨六点这个时间。在这个时候已经过了中夜时分了,也就是到了凌晨两点,那个时候,世尊仍然默然。

于是,阿难达尊者又起来,劝请世尊诵戒

「如是说已,尊默然。」

还是不出声,

具寿阿难于深夜过后时分后,明相已出之黎明时,第三次从座而起,偏袒上衣,向尊合掌,对世尊如此说:

『尊者,深夜已过后时分,明相已出之黎明时,比库已坐了很久。尊者,愿尊为比库们诵巴帝摩卡!』」

第三次请世尊诵戒,这个时候,佛陀终于说:

「阿难,会众不清净。」

当世尊说了这句话之后,

「具寿马哈摩嘎那这样想:

尊到底因哪个人才这样说:『阿难,会众不清净?

时,具寿马哈摩嘎喇那作意以心了知一切比库僧之心。具寿马哈摩嘎那见到那个破戒、恶法、不净、形迹可疑并覆藏所作,非沙门自称沙门,非行者自称行者,内里腐败、漏泄,秉性恶劣的人坐在比库僧中。」

当时,马哈摩嘎那尊者是禅通第一,他就用他心通去查,当时他就先进入了第四禅,从第四禅出定之后,他很快地转向,因为不转向他就不可能够了知的,他转向之后就决意说:「我要了知在这会众当中一切人的心。」这个时候他就发现,其中有一个人,已经破了戒,犯了巴拉基嘎(pārājika,古译:波罗夷、波罗市)。然而,他犯了巴拉基嘎仍然混在僧团当中,仍然没有还俗,仍然是穿着袈裟,仍然以比库的身份接受供养,接受人的礼敬,具受瓦萨vassa,古译戒腊、僧腊、法腊、戒龄)。那么,当时马哈摩嘎那尊者见到了这个内里腐败、漏泄、秉性恶劣的人,于是,

「见了之后走到那个人跟前,然后对那人这样说:

『起来!朋友,世尊已见到你了,你不能与比库们一起共住!』」

就准备赶他走,

「如是说已,那人默然。

具寿马哈摩嘎喇那再次对那人这样说:

『起来!朋友,世尊已见到你了,你不能与比库们一起共住!』

那个人再次默然。

具寿马哈摩嘎那第三次对那人这样说:

『起来!朋友,世尊已见到你了,你不能与比库们一起共住!』

那人第三次默然。

时,具寿马哈摩嘎喇那抓住那人的手臂然后赶出门外,下了门后,走到尊跟前,然后对世尊这样说:

『尊者,那个人已被我赶走,会众已清净。尊者,愿尊为比库们诵巴帝摩卡!』」

当时,马哈摩嘎那尊者就把那个人抓住他的手臂,把他拉出门,然后把门上,把门栓栓上,然后走到尊前,请世尊诵戒,说:

「现在会众已经清净了。」

这个时候,尊说:

「『摩嘎那,真稀奇啊!摩嘎那,真少有啊!那个愚人非要等到被抓住手臂〔赶出去〕。』

时,世尊告诉比库们:

『诸比库,你们现在应作伍波萨他,诵巴帝摩卡。诸比库,从今日以后,我将不再作伍波萨他,诵巴帝摩卡。诸比库,若如来于不清净的会众中诵巴帝摩卡,无此道理,不可能!』」

这是当一个比库僧团当中,如果有一位比库的戒不清净,世尊就不会在此比库僧团当中诵巴帝摩卡。接着,世尊就说:

「诸比库,大海有八种稀有、未曾有之法。见到这些后,诸阿苏罗喜欢于大海。」

现在,世尊就把话题转到了说法上,就讲到了,先用比喻讲到了大海有八种稀有、未曾有之法,就是八种非常殊胜的特点与特征,因为有了这些特点与特征,于是,阿苏罗喜欢于大海,这里的阿苏罗,巴利语asura,也音译为阿修罗、阿素洛、阿须伦、阿索罗等。Sura有时候也称为天,因此asura也可以称为非天,因为他们的果报相似于天而非天;有时候也可以翻译为不端正,因为阿苏罗的男众非常丑陋,但是阿苏罗的女众非常漂亮。阿苏罗生性多疑、傲慢、喜瞋、好斗,所以有时候我们把那些爱打架,爱生气的人说像阿苏罗一样,他们因为经常妒忌和多疑而经常要跟三十三天的诸天神打架,战斗。不过,在经典里面有时候也会提到了另外一种阿苏罗,叫做vinipātikāsura,堕苦处的阿苏罗,这种阿苏罗犹如鬼类一般长期遭受痛苦的折磨,他们属于四恶趣之一。但是在这里所说到的阿苏罗是属于称为非天类的那一类阿苏罗。

那么,大海有哪八种稀有、未曾有之法呢?

「诸比库,大海逐渐向下、逐渐倾斜、逐渐深入,而不会忽然陡峭。诸比库,以大海逐渐向下、逐渐倾斜、逐渐深入,而不会忽然陡峭故,诸比库,这是大海的第一种稀有、未曾有之法。见此之后,诸阿苏罗喜欢大海。

再者,诸比库,大海之定法是不会超越海岸。诸比库,以大海之定法是不会超越海岸故,诸比库,这是大海的第二种稀有、未曾有之法。见此之后,诸阿苏罗喜欢大海。

再者,诸比库,大海不与死尸共住,若于大海有死尸,则迅速运其至岸边、冲上陆地。诸比库,以大海不与死尸共住,若于大海有死尸,则迅速运其至岸边、冲上陆地故,诸比库,这是大海的第三种稀有、未曾有之法,见此之后诸阿苏罗喜欢大海。

再者,诸比库,凡所有的大河,诸如:恒河、亚木那河、阿吉拉瓦帝河、萨拉河、马希河,当它们到达大海之后,皆舍弃先前的名字,唯称为『大海』。诸比库,以所有的大河,诸如:恒河、亚木那河、阿吉拉瓦帝河、萨拉河、马希河,当它们到达大海之后,皆舍弃先前的名字,唯称为『大海』故,诸比库,这是大海的第四种稀有、未曾有之法。见此之后,诸阿苏罗喜欢大海。

再者,诸比库,无论世间之众流注入大海,以及空中降雨,大海也不会因此而觉得不足或充满。诸比库,以无论世间之众流注入大海,以及空中降雨,大海也不会因此而觉得不足或充满故,诸比库,这是大海的第五种稀有、未曾有之法。见此之后,诸阿苏罗喜欢大海。

再者,诸比库,大海唯有一味,即咸味。诸比库,以大海唯有一味,即咸味故,诸比库,这是大海的第六种稀有、未曾有之法。见此之后,诸阿苏罗喜欢大海。

再者,诸比库,大海有许多宝物、各种宝物,这些宝物诸如:真珠、摩尼、琉璃、渠、玉石、珊瑚、银、金、珠、猫眼石。诸比库,以大海有许多宝物、各种宝物,这些宝物诸如:真珠、摩尼、琉璃、渠、玉石、珊瑚、银、金、珠、猫眼石故,诸比库,这是大海的第七种稀有、未曾有之法。见此之后,诸阿苏罗喜欢大海。

再者,诸比库,大海乃大生类的住处,这些生类有:帝弥、帝明嘎喇 帝弥拉宾嘎、阿苏罗、龙、甘塔拔,在大海中有一百由旬长的生物、二百由旬长的生物、三百由旬长的生物、四百由旬长的生物、五百由旬长的生物。诸比库,以大海乃大生类的住处,这些生类有:帝弥、帝明嘎喇 帝弥拉宾嘎、阿苏罗、龙、甘塔拔,在大海中有一百由旬长的生物、二百由……三百由……四百由……五百由旬长的生物故,诸比库,这是大海的第八种稀有、未曾有之法。见此之后,诸阿苏罗喜欢大海。」

在这里提到的timi(帝弥),以及帝明嘎喇、帝弥拉宾嘎都是译音,是一种巨型的大海鱼。在佛经中们通常都是一起出现的,就是timiṅgala timirapiṅgala,分别指三类巨型的大海鱼。据说,能够把船吞下去,把古代的航海的轮船都吞下去。甘塔拔(gandhabba,古译:干婆、健达缚、干沓婆),gandha是香的意思,gandhabba是香音或者称为香音等,他是天界的音乐神,他住在大海、森林、沼泽等,所以我们说的非天,就是属于这一类。

佛陀讲到了大海有八个殊胜的特点,有八种稀有、未曾有之法之后,接着,佛陀又用这大海的八种特点来比喻在世尊的正法律当中也有八个殊胜的特点,八种稀有、未曾有之法,那么,这八种稀有、未曾有之法是哪八种呢?我们明天晚上再继续讲。

 

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向。

 

Idaṃ me puṭṭaṃ, āsavakkhayāvahaṃ hotu.

Idaṃ me puṭṭaṃnibbā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ṭṭabhāgaṃ sabbasattānaṃ bhājemi,

Te sabbe me samaṃ puṭṭabhāgaṃ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涅槃助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ādhu! Sādhu! Sādhu!

度!度!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