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果经

(Sāmaññaphala-sutta)

 

玛欣德尊者讲于广东六祖寺
2009.12.09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居士、大德们,

晚上好!

 

在前天晚上,我们讲到未生怨王想要去见一位沙门、婆罗门,希望透过见沙门、婆罗门,令自己内心欢喜。他的各位大臣都向他建言去见他们所拥护的宗教导师,然而未生怨王沉默,没有赞同。然后,基瓦咖王子育(Jīvaka komārabhacca)建议未生怨王去拜访佛陀,未生怨王一听就很乐意地接受,并叫基瓦咖王子育准备象车前往诣见佛陀。

当未生怨王见到了佛陀之后,首先对安静地坐着的比库僧团发出感叹,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他的儿子。佛陀主动和他打招呼,令未生怨王很感动,希望世尊能够抽空回答他的问题。佛陀对未生怨王发出邀请说:大王,随意问吧!让他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未生怨王听到世尊的这句话之后,感到很欢喜,于是提出关于沙门果——作为出家人有什么成果——这个问题。他问这个问题的意思是:世间人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能获得在今生就可以享用的成果。做为出家人,你们过着修行生活到底有什么用呢?有什么能让我们看得到的结果呢?

未生怨王这样问:

“‘尊者,是否就如这些种种职业,也即是:驯象师、驯马师、车夫、弓术师、旗手、元帅、粮草兵、高级军官、突击队、前锋、勇士、装甲兵、奴隶子、糕点师、理发师、洗浴师、厨师、花鬘师、染织工、织布工、编篮工、陶匠、算术师、印算师,或其他像这类的种种职业,他们都能在今生即享用现见的职业成果,他们以此使自己快乐和满足,使父母快乐和满足,使妻儿快乐和满足,使朋友快乐和满足,对诸沙门、婆罗门建立的崇高布施能导向生天、乐报和天界。’”

从未生怨王列举的这一系列的职业清单中,可以看到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世时古印度的种种职业。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社会上有些人当官,有些人是公务员,在政府里工作;有些人做生意;有些人做老师;有些人从事企业管理、从事行政工作、从事设计、从事中介、从事电子技术等各种各样的职业。他们通过赚钱,不仅仅可以在今生维持生计,带给自己快乐,而且上可以赡养父母,下可以养妻活儿,还可以帮助朋友。同时,他们还可以用这些钱去从事社会福利和公益,这样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

未生怨王接着问:

“‘尊者,是否能够告知同样在今生即现见的沙门果?’”

也就是说:在家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享用财富的快乐。您可不可以告诉我们,出家人也能够获得在家人可以看到的成果呢?我并不想听有关来世的说教,未来的看不到、摸不着,你们出家之后,是不是在今生就能够见到成果?他这样问。

未生怨王问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他篡夺王位,做为一个国王,已经享受了世俗的最高权力,然而这并不能使他感到满足。他想要了解,是不是有比世俗快乐更崇高的快乐呢?是不是有比世俗成就更崇高、更圣洁的成就呢?未生怨王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佛陀反问未生怨王:

“‘大王,你是否记得曾向其他沙门、婆罗门问过此问题?’”

为什么佛陀会这样问呢?因为佛陀知道,跟随国王一起来的大臣有很多是外道的弟子、信徒。如果佛陀一开始解释正面与负面的答案,这些外道的弟子会批评:我们的大王抱着热切地渴望来这里问问题,然而大王来到之后,这个沙门就一直在谈论沙门与沙门之间的争议和辩论。如此,这些大臣就不会认真听。但如果是由国王来谈论,这些大臣就不敢批评、抱怨了,因为他们必须服从于国王。世俗人就是这样,他们总是服从权威,服从有权力者的话。因此,佛陀决定把描述外道理论和学说的任务交给国王本人。因为交给国王本人,那些大臣就不敢抱怨佛陀了。于是,世尊说:你是否记得曾向其他沙门、婆罗门问过这样的问题?

未生怨王回答:

“‘尊者,我记得曾向其他沙门、婆罗门问过此问题。’”

佛陀又说:

“‘大王,请说说他们所回答的话,假如你不[觉得]麻烦话。’”

未生怨王说:

“‘尊者,我不[觉得]麻烦,无论世尊或像世尊一样者坐在哪里。’”

未生怨王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假装有智慧的人在场时,和他们说话是很麻烦的。因为他们会钻牛角尖,会抠每个字、每句话的毛病。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则不是这样,他听到别人说的话,如果说得对,他会赞叹:这是正确的。如果说错了或者违背了义理,他就会纠正他。再也没有能够和世尊相比的智者了。于是,未生怨王说:尊者!我不觉得麻烦

佛陀说:

“‘大王,那请说说吧!’”

未生怨王描述他之前曾经去拜访、会见过的在当时著名的六师外道

未生怨王说:

尊者,有一次,我前往布拉纳·咖沙巴之处。去到之后,与布拉纳·咖沙巴共相问候。互相问候、友好地交谈之后坐在一边。尊者,坐在一边的我对布拉纳·咖沙巴这样说:朋友咖沙巴,是否就如这些种种职业,也即是:驯象师、驯马师、车夫、弓术师、旗手、元帅、粮草兵、高级军官、突击队、前锋、勇士、装甲兵、奴隶子、糕点师、理发师、洗浴师、厨师、花鬘师、染织工、织布工、编篮工、陶匠、算术师、印算师,或其他像这类的种种职业,他们都能在今生即享用现见的职业成果,他们以此使自己快乐和满足,使父母快乐和满足,使妻儿快乐和满足,使朋友快乐和满足,对诸沙门、婆罗门建立的崇高布施能导向生天、乐报和天界。朋友布拉纳·咖沙巴,是否能够告知同样在今生即现见的沙门果?

尊者,如此说时,布拉纳·咖沙巴对我这样说:‘大王,做、令做,砍、令砍,烧、令烧,悲、令悲,疲劳、令疲劳,战栗、令战栗,令杀生、令不与取、破门[行窃]、掠夺[财物]、偷盗、拦路[抢劫]、通奸他妻、说假话,并没有作恶行。’”

这里,布拉纳·咖沙巴说:即使一个人造恶业或者令人造恶业,砍杀,烧,或者使他人痛苦(悲是痛苦),或者疲劳(使他人劳累),惊吓、恐怖他人,令杀生,不与取(偷盗),破门抢劫,掠夺财产,偷盗,和其他人的妻子通奸,说骗人的话,做了这些也没有造恶行。

“‘即使用边缘锋利之轮将此地上的众生作一肉聚、一肉堆,以此因缘既没有罪恶,也没有恶报。即使沿着恒河的南岸杀戮、令杀戮,砍、令砍,烧、令烧,以此因缘既没有罪恶,也没有恶报;即使沿着恒河的北岸布施、令布施,祭祀、令祭祀,以此因缘既没有福德,也没有福报。’”

他既否定善业和恶业,也否定善恶业的结果,所以他的理论属于无作用论”(Akiriyavāda)道德虚无论

“‘通过布施、调御、自制、真实语没有福德,[]没有福报。’”

他解释说:无论你造的是善业、恶业,造纯粹只是造而已,并不会带来任何结果。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布拉纳·咖沙巴认为:身体就像木头一样,并没有心识、意识。即使造作恶业,只是身体的造作、动作而已,在身体毁坏之后,并不会带来任何的果报。用这个身体造业,也不会有行为的力量在以后产生的效果。由于造业无用论或者道德虚无论,他认为:所行的善和恶都是没有作用的。你作恶多端、为非作歹不会有任何不好的结果,做布施、持戒、修行也不会有任何的福德、乐的果报。这是布拉纳·咖沙巴的理论。

未生怨王接着说:

“‘尊者,就好像问芒果却答以面包果,或问面包果却答以芒果;同样的,尊者,我问布拉纳·咖沙巴现见的沙门果,却答以无作用。’”

当他想要知道你们出家人修行到底有什么作用时,布拉纳·咖沙巴却搬出他的一套理论:造善业没有乐的果报,造恶业没有苦的果报。造业只是造作,不会有任何行为的结果。

“‘尊者,为此我这样想:‘像我这样的人怎么会想要非难居住在[]领土内的沙门或婆罗门呢?尊者,我对布拉纳·咖沙巴的话既不欢喜,也不反驳;不欢喜、不反驳却不满意,但没说出不满意的话,只是不接受、不采纳他的话,从座位起来而离开。’”

 

尊者,有一次,我前往马卡离·苟萨喇之处。去到之后,与马卡离·苟萨喇共相问候。互相问候、友好地交谈之后坐在一边。尊者,坐在一边的我对马卡离·苟萨喇这样说:朋友苟萨喇,是否就如这些种种职业……朋友苟萨喇,是否能够告知同样在今生即现见的沙门果?

尊者,如此说时,马卡离·苟萨喇对我这样说:‘大王,有情的污染没有因、没有缘,无因、无缘有情污染;有情的清净没有因、没有缘,无因、无缘有情清净。’”

马卡离否定因和缘,也就是否定烦恼产生的原因。他否定恶业会带来痛苦、制造烦恼,也否定通过善业可以带来净化。

“‘没有自作者,没有他作者,没有人作者;没有力,没有精进,没有人的能力,没有人的努力。’”

意思是通过努力不会产生以下几种结果:投生到天界,投生到梵天界,证悟弟子菩提,证悟独觉菩提,以及证悟无上佛果。他否定这些。

没有自作者一个人不可能通过努力获得这些成就。

没有他作者,一个人不可能透过他人的引导而证悟。这个马卡离·苟萨喇在打击圣者的法轮,这个愚痴人在批评佛教。

没有人作者否定众生可以达到上述各种成就的决心。

没有力否定众生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而立足、激发活力,达到成就。

没有精进、没有人的能力、没有人的努力否定一个人可以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而获得成就。

一切有情、一切有息者、一切生类、一切生命无自在、无力、无精进。

一切有情,将骆驼、牛、马等都包括在里面。

一切有息者,有呼吸的众生,包括一根和二根的众生。

一切生类,包括卵生和胎生的生物。

一切生命,水稻、大麦、小麦等等。为什么他说这些有生命呢?因为他认为会生长的就有生命。

无自在、无力、无精进,它们没有自制能力、没有力量、没有能力。

“‘随命运、境遇、自然而变化。’”

随命运,命运是指宿命。也就是说,这些有情、有息者、生类、生命的命运是已经定下来的,无论它们投生到哪里,社会地位怎么样,都是固定的。因为任何事情、任何生命的发生都有必然的规律,都是已经决定的,就像用一条切不断的线串起来的牢不可破的珠宝一样。

境遇,人的不同阶段。

自然,整个世界都是借助它自己内在的本质,没有外在的因、缘,它们自动的依照一定的规律、方式存在。就像刺有尖锐性,苹果有圆性,鸟会飞、花会开一样,任何物质都按照各自的本质呈现。

在六种阶层中经受乐与苦。

六种阶层,他把人分为六种阶层,即:黑色、青色、红色、黄色、白色和究竟白这六类人。

黑色:包括屠夫、猎人、渔夫、盗贼、刽子手等从事残酷行业的人。

青色:他把佛教出家人称为青类的人,因为他认为佛教出家人是用贪爱和欲望来使用在家人的供养,就像用刺投入袈裟、饮食、住所、医药等而受用。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因为佛教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不同。马卡离·苟萨喇(Makkhaligosālavādo)在佛教经典里被称为邪命外道

红类的人是指只穿一件衣服的耆那教徒。他认为耆那教徒比佛教徒更高,因为他们持续地断食并且不洗澡,所以他认为这一类行苦行的人比佛教徒更高。

黄类的人是由裸体外道的在家信徒所组成的,在这里他把自己教派的在家信徒都放在佛教徒和耆那教徒之上。

白类指他们自己教派里的男女教徒。

究竟白类是他认为达到了其宗教最高目的的人是最清净的,于是称作究竟白。

他把人分为这六类,在这六种阶层中经受苦与乐。

但于此一百四十万种主要之胎,

主要之胎,他认为在人类当中,刹帝利和婆罗门是主要之胎。在动物当中,狮子和老虎是主要之胎。

及六千六百;五百种业、五种业、三种业、[一种]业和半业,

五种业指透过眼、耳、鼻、舌、身造业。

三种业是透过身、语、意造业。

,通过身和语造业。

半业,意业,思维、心念所造的业。

因为身和语所造的业比较粗,所以称为。而心念所造的意业比较细,所以称为半业

六十二种行道、六十二种中劫、六种阶层、八种人地、

六十二种行道,有六十二种方法。

六十二种中劫,本来是六十四个中劫,他认为是六十二个。劫是时间单位,指众生流转要经过的时间单位。

六种阶层黑、青、红、黄、白和究竟白。

八种人地,把人的生命分为八个时期,即:

第一、软弱期:刚出生之后七天内的时间,因为这个时候,人的身体还很柔软、软弱,所以称为软弱期。

第二、游戏期:从恶道投生的小孩经常爱哭,从善趣投生的有时会笑,所以称为游戏期。

第三、学走期:小孩长到一定程度,开始用手或用脚来学走路。

第四、直立期:可以自己用脚来走路。

第五、学习期:小孩子长到学龄,应该学习文化知识。

第六、沙门期:抛弃在家生活,过出家沙门的生活。

第七、胜利期:追随一位导师过着出家的生活,获得知识的时期。

第八、衰老期:这些出家人已经年老了,他们不再说话、保持沉默。因为这一类外道认为,修行到很高的成就是不说话的、沉默不语,即使别人骂他为猪、狗、骆驼,他也不说任何反击的话,只是耐心地忍受。他们认为这个是人生的最高时期。

四千九百种活命、四千九百种遍行者,

遍行者,古印度的一种修行者。

四千九百种龙住、即龙。

两千种根,三千种地狱,三十六种尘界,七种有想胎,七种无想胎、

有想胎,指骆驼、牛、马、羊、鹿、水牛等有想有情胎。

无想胎指水稻、小麦、树、豆、菜这些无想胎。

七种节生胎、

节生就像竹子、甘蔗、芦苇一样,是从节长出来的。

七种天、七种人、七种鬼,

他认为众生轮回为七种天人、七种人和七种鬼。事实上天人、人类和鬼类都有很多种,但他认为只有七种。

七种池、

七种池钝角池、造车池、无热恼池、狮子崖池、六牙池、曼达吉尼(Mandākiṇī)池、郭公池。他认为众生轮回到一定阶段会变成水池。

七种结节、结节山的结节

七百种结节,七种崖、七百种崖,七种梦、七百种梦,八百四十万大劫,若愚者和智者经流转、轮回后,皆将作苦之边际。

这是说:所有的人,无论是聪明的智者、愚蠢的愚人,都必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轮回。这一系列轮回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按照这种规律(他所说的规律)发生的。

其中没有我将通过持戒、禁誓、苦行或梵行,使未成熟之业成熟,或消除所触的成熟之业。’”

任何人都不可能通过持戒、苦行、梵行生活使那些还没有成熟的业提早成熟,或者使已经成熟的触(已经体验的业)消除。所以:

实非如此。

为什么呢?因为:

苦乐有定量,轮回有止境,没有增减,没有高下。犹如抛出的线球会翻滾着松开。同样的,愚者和智者经流转、轮回后,皆将作苦之边际。

这里的意思是说:无论任何人、任何众生都要经过这一系列的过程。经过这一系列过程之后,自然而然就能解脱。在轮回的过程中,你想要努力提早解脱是不可能的。你对轮回没有任何出离的可能,对解脱没有任何的努力。在这一系列轮回里,你有可能变成人,可能变成鬼,也有可能变成高等种族或低等种族,可能变成植物,变成山、树、崖等。当你经过这一系列轮回之后,就能到达苦之边际(到达轮回的尽头)。就像丢一块石头,它必然会掉下来;一个线球抛出之后,它滚到最后就没有了。

这是他的理论,叫做命定论宿命论,一切都是注定的。

如此,尊者,我问马卡离·苟萨喇现见的沙门果,却答以轮回清净。尊者,就好像问芒果却答以面包果,或问面包果却答以芒果;同样的,尊者,我问马卡离·苟萨喇现见的沙门果,却答以轮回清净。尊者,为此我这样想:‘像我这样的人怎么会想要非难居住在[]领土内的沙门或婆罗门呢?尊者,我对马卡离·苟萨喇的话既不欢喜,也不反驳;不欢喜、不反驳却不满意,但没说出不满意的话,只是不接受、不采纳他的话,从座位起来而离开。

尊者,有一次,我前往阿基答·给萨甘拔喇之处。去到之后,与阿基答·给萨甘拔喇共相问候。互相问候、友好地交谈之后坐在一边。尊者,坐在一边的我对阿基答·给萨甘拔喇这样说:朋友阿基答,是否就如这些种种职业……朋友阿基答,是否能够告知同样在今生即现见的沙门果?

尊者,如此说时,阿基答·给萨甘拔喇对我这样说:‘大王,没有布施,没有供养,没有献供,没有善行恶行诸业之果的异熟,’”

异熟是果报(vipāka)。造了业之后不会一下子成熟,必须经过时间才成熟,所以称为异熟“pāka”成熟“vi”不同,古代翻译成异熟

“‘没有此世,没有他世,’”

为什么说没有此世,没有他世呢?假如有来生的话,那么今生是不存在的。对于活在今生的人来说,下一辈子是不存在的。任何生命生而后死,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一切生命在那期生命结束之后都归于灭绝。

“‘没有母亲,没有父亲,’”你孝顺父母、虐待父母都没有果报的存在。

“‘没有众生是化生者,’”众生死了之后,不会以任何的方式投生而继续存在。

“‘世上没有沙门、婆罗门之正行者、正行道者,以自智证知此世及他世而宣说。’”这个阿基答否定有一类修行人(沙门、婆罗门)确实透过自己的能力见到三世因果。他说:这是不可能的,没有这一回事。为什么呢?因为:

“‘人只是四大种,当其死时,地回归于地身,水回归于水身,火回归于火身,风回归于风身,’”他认为一切众生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物质元素构成的,人死了之后即回归这一切。就像陶壶来自于泥土,用泥土做的陶壶破了之后,仍然回归于大地。对于水来说也是这样,从海洋中蒸发而变成云,云又变成雨降下来,又流回到海洋里去。又比如风,风是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当风吹过之后,仍然回归于空气。同样,人也是这样,作为物质存在的人,只是由地、水、火、风构成而已,当人死了之后,地、水、火、风仍然回归于大自然。

“‘诸根转移为虚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转为虚空,全部回归于大自然。

“‘以担架为第五的人们将死者抬走,’”

担架为第五,四个人抬着四个角的担架或者卧床,连同床在内为第五。这里的意思是:四个人抬着担架把死人抬到坟场。

“‘文句被念到火葬场为至,’”

文句是对死者的追悼文句,说这个人有德行,这个人曾经这样持戒,或这个人没道德等等,追悼死者功过的追悼文。

“‘骨头变成鸽子色,’”变成白色。

“‘供祭皆成灰。’”这个人在活着的时候所布施的物品,以及荣誉等,在死了之后全部成为灰烬,都归于空,它们不会产生任何果报。

“‘布施是愚人所施设,’”布施只是愚人的理论、愚人的道理。

“‘任何说有[来世]之说,它们都是空无、虚妄的戏论。愚者和智者身坏后皆断灭、消失,死后不再存在。’”无论你是聪明的智者、愚蠢的愚人,死了之后身体都没有了,人死如灯灭。他的理论称为断灭论”(ucchedadiṭṭhi)

 

这个理论和前面两种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否定业和业果,否定行为以及行为所能产生的作用。

布拉纳·咖沙巴否定业能产生作用,一切行为都不会带来结果,所以称为无作用见

阿基答·给萨甘拔喇的理论称为断灭论,他否定任何的果,一个人无论作善或作恶,不会有任何的果报。

马卡离·苟萨喇既否定因,也否定果,所以说:无因无缘众生污染,无因无缘众生清净。

这三个外道的理论都可以归为断灭见

断灭见(ucchedadiṭṭhi)包括三种:第一、无因见(ahetukadiṭṭhi)。第二、无作用见(akiriyadiṭṭhi)。第三、虚无见(natthikadiṭṭhi)

认为人的福、乐、寿、夭、康、疾、美、丑、高贵、低贱、贫、富等都是没有原因的,都是偶然的,称为无因见;

认为人造善也好、造恶也好,不会带来任何的结果,也没有行为的效果,称为无作用见;

否定因、否定果,否定前世、否定来生,称为虚无见。

这三种断灭见都认为因果是虚无的,轮回是虚无的。这种断灭见也称为邪见。如果一个人在听到这些理论时,只要他接受,就已经造了邪见业。如果他坚信、相信这三种理论的任何一种,乃至临终的时候都不放弃,这称为定邪见(决定性的邪见),这种邪见可以使这个人在死之后肯定堕落到恶趣里去。如果一个人执取这三种邪见的任何一种,他在今生将不可能证得圣道、圣果,乃至连禅那都很难。这种邪见对修行来说是一种很强的障道业,也称为烦恼障。如果一个人拥有这三种邪见的任何一种,他所执取的邪见能够障他今生证得禅那、证得圣道圣果,障他来生升天,乃至连投生为人都有障碍,所以称为烦恼障。

未生怨王继续说:

如此,尊者,我问阿基答·给萨甘拔喇现见的沙门果,却答以断灭论。尊者,就好像问芒果却答以面包果,或问面包果却答以芒果;同样的,尊者,我问阿基答·给萨甘拔喇现见的沙门果,却答以断灭论。尊者,为此我这样想:‘像我这样的人怎么会想要非难居住在[]领土内的沙门或婆罗门呢尊者,我对阿基答·给萨甘拔喇的话既不欢喜,也不反驳;不欢喜、不反驳却不满意,但没说出不满意的话,只是不接受、不采纳他的话,从座位起来而离开。

 

尊者,有一次,我前往巴古塔·咖吒亚那之处。去到之后,与巴古塔·咖吒亚那共相问候。互相问候、友好地交谈之后坐在一边。尊者,坐在一边的我对巴古塔·咖吒亚那这样说:朋友咖吒亚那,是否就如这些种种职业……朋友咖吒亚那,是否能够告知同样在今生即现见的沙门果?

尊者,如此说时,巴古塔·咖吒亚那对我这样说:‘大王,有此七种身非造作、非造作类、非化作、非化作者、不生、稳如山峰、竖立如石柱。它们不动摇、不变易,互相不妨害,不能互相导致乐、苦或苦乐。哪七种呢?地身、水身、火身、风身、乐、苦,命为第七。

七种即:地、水、火、风、乐、苦和命(这里的命jīva是灵魂的意思。)这七种是构成一切世界的最基本元素。这七种元素并非由任何相同性质或不同性质的原因所造成、形成的。

非造作类,并没有任何人令它们变成这样。

非化作它们不是由神通力所变化的。

非化作者,它们也不是由某一类天神下令这样变化的。

不生,不会有结果,就像一只不怀孕的家畜,或者不会长出新芽的棕榈树一样,它们不会产生任何事物。也就是说他否定地、水、火、风能够产生色、声、香、味、触等。他的理论中,色、声、香、味等等都是独立存在的。

稳如山峰,像山峰一样,并不靠任何事物来制造;同样的,山峰也不会制造任何事物。竖立如石柱也是这么样。

它们不动摇、不变易它们是稳固的,是不动摇的。同样,它们并不会改变自身的本质,性质不会改变,所以是不变易的。

互相不妨害因为它们的性质不会改变,所以也不会互相障碍。

此七种身非造作、非造作类、非化作、非化作者、不生、稳如山峰、竖立如石柱。它们不动摇、不变易,互相不妨害,不能互相导致乐、苦或苦乐。其中没有杀者或令杀者,听闻者或令闻者,识知者或令识知者。即使以锋利的刀剑砍头,也没有任何生命被夺取,只是刀剑落在此七种身中间的空隙而已。’”

巴古塔·咖吒亚那比喻说:就像用刀砍一堆黄豆,刀只是进入黄豆之间的空隙而已。同样的,一个人是由这七种最基本元素构成的,如果一个人用刀去杀人,也只是刀经过这七种元素而已,并没有所谓的被杀。他持的是灵魂不灭论因为灵魂并不会因为身体被杀而遭到伤害或者毁灭。所以他的理论是没有杀生者,也没有被杀生者。这是巴古塔·咖吒亚那的理论。

 

我们接着再看:

尊者,有一次,我前往尼干陀·那嗒子之处。去到之后,与尼干陀·那嗒子共相问候。互相问候、友好地交谈之后坐在一边。尊者,坐在一边的我对尼干陀·那嗒子这样说:朋友阿笈韦山,是否就如这些种种职业……朋友阿笈韦山,是否能够告知同样在今生即现见的沙门果?

尊者,如此说时,尼干陀·那嗒子对我这样说:‘在此,大王,尼干陀以四种防护而防护。大王,尼干陀以哪四种防护而防护呢?在此,大王,尼干陀是防止一切水者、相应一切水者、去除一切水者和遍满一切水者。’”

防止一切水者,他们拒绝使用一切冷水,因为他认为冷水中有生命、有众生,所以不使用它。

相应一切水者,他们认为通过防止一切恶,自然就与防护一切恶相应。

去除一切水者,通过防护一切恶而去除一切恶。

遍满一切水者,通过防止一切恶来达到最终的证悟。

“‘大王,尼干陀乃如此以四种防护而防护。大王,若尼干陀如此以四种防护而防护,大王,这称为尼干陀的自至、自制和自立。’”

自至,他透过这四种防护,使心达到巅峰。

自制他通过这些来防止种种恶,征服自己的心。

自立,心已经安立的人。

尼干陀·那嗒子是耆那教的教主,有时候他也被叫做大雄”(Vardhamāna Mahāvīra)。这一类外道属于苦行外道。

在古印度的六师外道中,理论和佛陀的教法最相像的就是耆那教。它和佛陀教法有某种相似之处,他们也讲业与果报,也强调透过修行、积累善业来达到解脱,这是和佛陀的教法相同之处。但不同的地方是,耆那教认为有灵魂。灵魂会受污染,受了污染就会堕落。由于灵魂追求物欲、追求欲乐,所以灵魂受到污染而堕落,堕落了就要轮回。要达到灵魂的净化,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修行。他们认为人造的业是可以消的。所以他们的修行就是致力于消业

如何消业呢?他认为每一个众生在过去生都造了很多恶业,如果这些恶业在未来的轮回中成熟,必然会带来无尽的苦报。为了让未来还没有成熟的苦报提早成熟,他们致力于消除过去所造之业。应该怎么办呢?实行苦行,用各种方式来折磨自己,通过折磨自己而让未来还没有成熟的业先成熟,通过这样来消业。当这些业全部消尽之后,灵魂就可以得到解脱。这就是尼干陀或者耆那教的理论。

但是佛教认为:所造之业是不可能消的。为什么呢?如果业可以消的话,那么佛陀也不用再受苦报了,是不是?但是他即使成佛之后,仍然还要遭受一些不善的果报。那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我们过去造了不善业,可以透过修行去防止缘的支助,更重要的是应该透过修戒定慧而断除烦恼。烦恼被断除了就不会再造业。而过去所造之业,在这个果报身完结之后、般涅槃后,就没有五蕴的承受体了。业的终结是透过修行、透过戒定慧来达成的,而不是在果报上下功夫,佛教是从因上下功夫。造业是透过烦恼而造的,断除了烦恼,就不会再造业了。过去的业必须有烦恼的支助才能成熟而带来结生,没有烦恼的支助,业不可能再继续产生投生的作用。

耆那教是从果上下功夫,既然过去所造的业能够带来苦报,所以想让以后这些恶业所带来的苦报现在提前先受。受完了就能解脱,灵魂就得到净化。

所以,两者在理论上都承认业、承认果报,承认修行能带来解脱。但是佛陀强调修行一定要中道,按照戒定慧、八圣道的方式去解脱。而耆那教认为要透过苦行去消业,业消尽了就是解脱。

我们继续再看经文:

如此,尊者,我问尼干陀·那嗒子现见的沙门果,却答以四种防护。尊者,就好像问芒果却答以面包果,或问面包果却答以芒果;同样的,尊者,我问尼干陀·那嗒子现见的沙门果,却答以四种防护。尊者,为此我这样想:‘像我这样的人怎么会想要非难居住在[]领土内的沙门或婆罗门呢?尊者,我对尼干陀·那嗒子的话既不欢喜,也不反驳;不欢喜、不反驳却不满意,但没说出不满意的话,只是不接受、不采纳他的话,从座位起来而离开。

尊者,有一次,我前往山吒亚·悲喇他子之处。去到之后,与山吒亚·悲喇他子共相问候。互相问候、友好地交谈之后坐在一边。尊者,坐在一边的我对山吒亚·悲喇他子这样说:朋友山吒亚,是否就如这些种种职业……朋友山吒亚,是否能够告知同样在今生即现见的沙门果?

尊者,如此说时,山吒亚·悲喇他子对我这样说:‘大王,假如你如此问我:〝有来世吗?〞若我如此认为:〝有来世。〞我会如此回答你:〝有来世。〞但我不[]〝这样〞,我不[]〝那样〞,我也不[]〝别样〞;我不[]〝不是〞,我也不[]〝并非不是〞。假如你如此问我:〝没有来世吗?〞……〝亦有亦没有来世吗?〞……〝既非有亦非没有来世吗?〞……〝有众生是化生者吗?〞……〝没有众生是化生者吗?〞……〝亦有亦没有众生是化生者吗?〞……〝既非有亦非没有众生是化生者吗?〞……〝有善行恶行诸业之果的异熟吗?〞……〝没有善行恶行诸业之果的异熟吗?〞……〝亦有亦没有善行恶行诸业之果的异熟吗?〞……〝既非有亦非没有善行恶行诸业之果的异熟吗?〞……〝如来死后有吗?〞……〝如来死后无有吗?〞……〝如来死后亦有亦无有吗?〞……〝如来死后既非有亦非无有吗?〞若我如此认为:〝如来死后既非有亦非无有。〞我会如此回答你:〝如来死后既非有亦非无有。〞但我不[]〝这样〞,我不[]〝那样〞,我也不[]〝别样〞;我不[]〝不是〞,我也不[]〝并非不是〞

这个外道的理论称为怀疑论或者捕鳗论。鳗是鳗鱼,你抓它,它就溜走。这个人的理论也是,对任何事物都持怀疑态度。你问他什么东西,他都不给你直接的回答,只给你模棱两可,甚至连模棱两可都抓不到。这个人的理论是对古印度普遍流行的哲学问题,比如有来世吗?没有来世吗?圣者死后还存在吗?圣者死后不存在吗?圣者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吗?圣者死后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吗?等这些问题,一概都不作正面或负面的、是或不是、这样或那样的回答。

如此,尊者,我问山吒亚·悲喇他子现见的沙门果,却答以混乱。尊者,就好像问芒果却答以面包果,或问面包果却答以芒果;同样的,尊者,我问山吒亚·悲喇他子现见的沙门果,却答以混乱。尊者,为此我这样想:‘这些沙门、婆罗门一切都愚痴、一切都愚昧,为何问现见的沙门果,却答以混乱。尊者,为此我这样想:‘像我这样的人怎么会想要非难居住在[]领土内的沙门或婆罗门呢?尊者,我对山吒亚·悲喇他子的话既不欢喜,也不反驳;不欢喜、不反驳却不满意,但没说出不满意的话,只是不接受、不采纳他的话,从座位起来而离开。

今天晚上所讲的这六师外道理论,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也许听起来比较闷,因为都是外道理论。但是对研究历史、哲学的人来说,这些经文资料就是宝。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外道理论有许多在印度已经失传了。除了耆那教仍然还流传到现在之外,其他教派在印度已经消失了。古印度和咱们中国不一样,古印度是不崇尚文字的,他们的理论都是通过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一旦这种理论、宗教、哲学没有传人,就宣告这种学说销声匿迹了。在中国的同一时期,即春秋战国时代,也出现了诸子百家。诸子百家和印度的六师外道几乎是同一个时期,只是不同空间而已。例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兵家的孙子,法家的韩非子,杂家的管子,墨家的墨子等等。中国的这些古代哲学家们有著书,所以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诸子百家的学说。但古印度的这些哲学家、思想家、宗教家们,由于他们的经典都是通过师徒之间口口相传,当这种传承没有了,典籍也不存在了。我们通过这部《沙门果经》了解到,在古印度经典里经常提到的六师外道或者外道六师(其他宗教的六个领袖)的学说、观点,在这部经里还可以找到,当然这些都属于外道之说。

接着,未生怨王继续问佛陀:在佛陀的教法中,能否见到你们出家修行今生可以得到的成果呢?到底佛陀是怎么样回答的?是不是在佛陀的教法中可以得到现见的(今生可见的)成果呢?我们在后天晚上再一起学习。

 

现在我们一起合掌来做回向:

Ida me puñña, āsavakkhayāvaha hotu.

Ida me puñña, nibbā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ññabhāga sabbasattāna bhājemi.

Te sabbe me sama puññabhāga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众生;

愿一切众生,同得功德分!

 

Sādhu! Sādhu! Sādhu!

萨度!萨度!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