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尊者开示 回向,随喜与发愿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3
礼敬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回向本身是一种功德,这种功德对于回向的人本身是不会带来损失的。其实你越回向,你的功德反而越强。这种情形就好像你用一根蜡烛点燃另一根蜡烛,你原本的烛火,并不会因此而失去光芒,反而另一根蜡烛被你点燃,而得到了光芒。回向是根据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想:我有这个机会做这个功德,而有些众生却不容易获得做这种功德的机会。所以基于这个原因当我们有机会做功德时,都会和别人分享、和众生分享。尤其是有两种众生它们比较容易得到回向的功德:一种是天神,另一种是鬼界众生,它们只要随喜就可以得到随喜的功德,所以我们要邀请它们来随喜。当我们邀请它们来随喜的时候,它们的心一转就能获得这个功德。这是很好的,因为邀请的心本身也是一种慈悲的心,是一种慷慨的心。当我们有好的功德时,我们愿意分享,我们不吝啬,那个心是很美的心,是善心。
随喜也是一种功德,随喜的心是善心、没有妒忌。一个随喜功德的人在看到别人有好的功德时只要讲:“Sadhu! Sadhu! Sadhu!”Sadhu 就是善哉、很好很好的意思。当看到人家好的一面,你赞叹,你的心就会倾向于那个好的素质。当你的心倾向于那个好的素质时,你自已要得到那个好的素质便更加容易,而且那个心也很有力量。相反的,如果我们看到别人的好时起妒忌心,就很可惜了。因为别人得到好的时候,我们只要随喜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功德,这是实实在在很奇妙的。这看起来很容易,可是很多人不愿意做,也做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妒忌心的缘故。所以不要起妒忌心,当看到别人的好时,我们应随喜讲:“Sadhu! Sadhu! Sadhu!”,那是一件很好的事。
这两种功德我们都要做,一种是邀请别人随喜,这是回向——我们把功德和你分享,与众生分享,与天神以及其他众生分享;还有一种就是随喜,当别人邀请我们分享功德,我们随喜,讲:“Sadhu!”,我们也得到这个功德。
像刚才我们坐上来的时候,你们看到僧众在顶礼,顶礼的时候他们念了一些东西,你们会不会好奇他们念些什么?第一是:“我把我的功德跟尊者分享”。我就讲:“Sadhu!Sadhu! Anumodami”,我随喜你的功德。然后他们讲:“我请尊者把功德跟我分享”。我接着讲:“Sadhu! Sadhu! Anumoditabbam”,我把我的功德跟你分享。然后他们就讲:“Sadhu! Sadhu! Anumodami”,我随喜。所以这个分享功德其实是一种回向与随喜,就是这样。这是我们天天例行的事,因为我们作为出家人有累积了很多的功德。出家的功德是非常殊胜的,出家人累积的不只是一般法布施的功德(在这么多种功德里面法布施是最上的),出家人也要好好扮演福田的角色,做福田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功德。我们出家人的工作,就是把福田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戒定慧修好,让众生做布施的时候,能得到功德。如果我们没把福田的工作做好,我们凭什么去承担大家的护持呢?出家生命的特点就是,你只是做好自己的工作,自己得到很多功德的当儿,也让每一个护持者都得到功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而我们天天都在做这个任务,所以我们也有很多的功德,我们就互相的随喜。
你们回去后也可以把你们的功德与那些今天没有到来的亲人分享。你告诉他:“我今天做了供养、守戒、听法、布施给僧众。我把这功德与你们分享,请你随喜。”如果你的亲人懂得的话,他只要讲:“Sadhu!很好很好”或者“善哉!我很高兴。“他已经得到了你回向的功德分享。
我们可以用任何语言来完成这个回向随喜。语言还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心境。只是做为上座部原始佛教的一个传统,我们依据佛陀原始的语言,佛陀时代他们用的语言和我们念得巴利语是非常接近的。在印度基本上几个语系都是很接近的。今天我们的巴利语和印度文的Hindi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manussa-人类,Hindi是这样讲,巴利语也一样,马来语manusia也是源自于该词。基于我们对于原始佛教的崇敬、对释迦牟尼佛教法的崇敬,也为了团结来自各国的原始佛教的系统,所以我们都忠于用巴利语做回向。当有锡兰人、缅甸人、泰国人、马来西亚人,上座部佛教的信众集合在一起的时候,那怎么办?各有各的语言,这时我们就用巴利语,依佛陀的语言,大家就会很统一。其实在回向和随喜时是不受语言所局限的。我们只要心里真的是想把这个功德和别人分享,并邀请别人随喜;然后别人也邀请我们,我们也真的是随喜,这就已经完成了回向和随喜的功德。
回向时最好是讲出来、念出来,人家听到了才会随喜。除非是有个天神会读懂你的心,知道你的心在邀请,他就会随喜,这也是有可能的。一般的情形,除了天神有他心通、会知道,其他众生一般上不容易知道我们的心想什么。所以我们得念出来。如果有任何一个众生听到,他只要讲sadhu,就得到这功德。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这么说的:“这是没本钱的生意,很容易做。”这听起来很容易,可是有多少人在做呢?如果你真正的去看,去研究这个因缘,看着那个心,你会发现到这个回向随喜是真的有作用的。因为当你的心一回向、一随喜,它就会开始柔软了、转化了,开始倾向于那个方向。它的运作不是神奇的,其实回向和随喜的运作与我们心的运作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一个人修行修到能够观心、能仔细地观察它每一个的变化,他就能把它的因缘关系看得很清楚,他就知道这个回向、随喜,听起来好像是很容易做的功德,但它确实是很重要的功德。
现在我们大家在这里听法、守戒、布施。可能在整个过程中,你遇到种种的障碍,但你还是渡过,忍耐过来。为了完成这个功德,可能有人向你泼冷水,但你还是来。或者遇到什么阻碍,遇到什么事,你还是坚持来,这些障碍使你的功德变得更有力量。现在大家做了种种的功德,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所以我们把所有的功德回向。
传统上我们也特别回向给天神,因为过去Sakka(帝释天王、天公)曾请求佛陀,祂问:“佛陀,世间什么样的布施最殊胜?”,佛陀讲:“Sabba danam Dhamma danam jinati.”,一切布施之中法布施最胜。那个天神很震撼,祂说:“既然法布施是最殊胜的,一般的布施你们都有回向功德,为什么法布施没有回向功德呢?”因为天神的邀请、请求之下,佛陀允许僧众往后每次讲了法,要把功德回向给天神,还有其他的众生。基于这个原因,天神们的承担力、护法神们法的承担力也最强。
所以现在我们做了种种的善行功德,要把功德与所有的天神,所有的众生,看到看不到的,与他们分享。当我们说看不到其实是肉眼看不到。如果你好好地修行,你会发现其实很多其他另一个世界的众生,是很靠近我们的,我们是可以用心眼看到的。
你心里想:“我愿把所有的功德与众生分享,愿我所有的亲人都来随喜。”当你想“我的亲人”,你的心要够广阔,单单这个“我的亲人”就包含了所有众生的亲人,也包含了全部的众生。为什么呢?因为在苦海里无始以来的轮回里面,什么人都做过我们的亲人。其实我们今天在这里见面都是有缘的,不会无缘的。所以我们很珍惜这些善缘,把功德回向给所有的亲人,在世的亲人,已故的亲人。愿他们都随喜我们的善行。好,现在你们跟着我念,我念一句你们跟着念一句
Ettāvatā ca amhehi,Sambhataṁ puñña-sampadaṁ,
Sabbe devā,Sabbe bhūtā,Sabbe sattā’numodantu,
Sabba-sampatti
siddhiyā.
Idaṁ me ñātīnaṁ
hotu sukhitā hontu ñātayo.(3X)
讲到这一点,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发愿。在这众多的功德里面,布施的功德是基础、是开始。其实佛陀在经文里面讲得很清楚,守戒的功德比布施的功德更殊胜。而守戒的功德还不如修定的功德。修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些禅定的功德比守戒的功德还要殊胜。而定的功德还不如智慧的功德,智慧的功德是更加殊胜的。特别是观慧,修行层次到后来得到出世间的智慧,那个功德是更加殊胜的。
带着这样的了解,我们不要停留在一个层次的善行,要继续地把善行提升,特别是智慧。当你有了智慧,特别是能够知道五蕴皆空的智慧,看到无常、苦、无我、空的智慧的时候,再去做一个功德,你会发现到你布施的心完全不同,这种境界必须要修行才能够体证。一个有修行的人,去做布施,力量又不一样。比如说一个有四禅的人,从四禅出定后去做一个布施,那个力量又大大不同。因为定力的关系,他做一次的效果可以强过在普普通通的情形之下去做几百次几千次。如果大家很在意,很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生命提升,那么你一定要继续提高自己心的造诣,心的的功夫。
当拥有这些功德的时候,我们要更加倾向于希望我们能够做得更殊胜,不断地把功德提升,直到后来,所有的功德都会帮助我们断烦恼,那个就是波罗密了。乘我们有功德时发愿是最有力量的,因为功德和波罗蜜就是我们‘愿’的本钱。没有本钱,你只是要要要,它实现不了。有些人一直在发愿,可是那个愿不能够实现,一辈子都是失望。即使很卖力地奋斗,可是还是失望,为什么呢?有几个可能性。一个可能性是他的愿不如法(不符合自然界的法则,因果的法则等等)。另一个可能性就是没有本钱。没有本钱,他的愿只是空愿。另有一些人的生命一辈子的梦想一直在实现,而且可以实现得比想象中还来的好。为什么呢?因为他懂得发愿,他懂得依法如实的发愿,他的愿如法,他的愿有本钱支持着它,所以他的愿一直能完成,他的梦想一直能实现。如果我们发愿,那个愿是有本钱的,而且又符合自然界的法则,那个愿实现的可能性就会很高。
今天大家都有功德,要好好珍惜这个机会发愿。愿不要太过多,如果很杂,你要这个,又要那个,贪求这个又贪求那个,这样子会把功德打散掉。传统上,在原始佛教里,我们很注重一些誓愿,它们是全部连贯在一起,系系相关,一个接一个,不会被打散掉的。比如说,我们要朝往灭苦体证涅槃的愿。在要朝往灭苦体证涅槃的路上,其中一个帮助这个愿成就的就是“亲近智者”的愿。我们要发愿亲近智者,只有亲近智者我们才会得到正见的教导。要不然的话,如果遇到没有智慧的人,跟我们讲错的东西,教我们邪见、错见,那么我们一辈子都会白修了。
我们的菩萨在过去世时就有一次,他以为修苦行可以成道,所以就折磨自己,折磨到临终的时候出现的却是地狱的影像。幸好他当下舍掉他的邪见,才得以转换上天。如果他当时不能够即时舍掉他的错见,他恐怕要堕落地狱了。当然这种菩萨犯的错误是非常少的,可是毕竟他还不是佛,只要还不是佛,他还是有可能犯错的。菩萨犯错是非常少有的,大多数时候菩萨做的都是非常圆满的德行,非常优秀的。
我们要发愿——既然有这个很好的功德,我们希望这些功德护持我们一直都能够遇到有智慧的人,远离那些会带我们做错事、教导我们错见、让我们堕落的无明的人。这个远离是暂时性的,为什么呢?所谓无明也是无常的。当我们说一个人愚痴、无明,只是指现在而已。有一天他苦够了,可能会回心转意,可能成为一个智者。当然一个绝对的智者,一个已证得圣道的智者,就不会变回愚人。可是其他的人,可以一下子有智慧,一下子无明。真正的智者,上了轨道的智者,不退转的智者,就不会变回无明的人。远离无明的人,是因为我帮不到他,他也帮不了我,所以暂时大家不要在一起。在《菩萨本生经》里面有很记载,有一次,帝释对菩萨说:“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你要什么珠宝?”,菩萨回答:“我什么珠宝都不要,我只要亲近智者远离愚人。”帝释就问菩萨:“为什么你要亲近智者远离愚人呢?”他答:“亲近智者,我的生命会得到提升;如果亲近愚人,我会被他带到堕落的地方去,说不定会因他而惹到很多麻烦。”
当一个人能够得到我们的帮助,我们绝对不可以骄傲。如果我们有骄傲心,我们瞧不起这个是愚痴的人,那我们自己也愚痴。其实我们身为佛教徒对待别人要很有慈悲心,我们只是说如果现在的因缘无法带给双方利益,就不要混在一起。可是如果大家能够获得益处,就算你帮不了我,我帮得了你,也行。带着这样的了解,我们发这个愿才不会堕入我见,才不会堕入自我的骄傲。如果堕入我见,发这种愿时我们会产生高傲心,若这样愿就发错了。这个愿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愿的意思是:我既然帮不了你,你也帮不了我,那么大家暂时就不要在一起。可是如果有一天,我帮得了你,那我一定会帮助你。
带着这样的心,我们发这样的愿,愿这功德的力量帮助我们一直都遇到有智慧的人,暂时远离会带领我们堕落的无明的人,一直到我们得到涅槃的安稳。当一个人得到涅槃的安稳的时候,他就不退转了。他的生命只会走向光明再也不会堕落、走向黑暗,一直到他彻底地了生脱死。带着这样的了解,我们大家来发这个愿,请大家合掌:
Iminā puñña-kammena,Mā me bāla-samāgamo,
Sataṁ samāgamo hotu,Yāva nibbāna-pattiyā.
然后我们要发愿,愿这功德的力量帮助我们断除一切的贪嗔痴,asava是漏。严格来讲,漏有分几种,可是在这里我就不详细的分析,把它当是代表所有的杂染,这样就可以了。愿这功德的力量,让我断除心的污染,让我得到清净——这个愿能够让我们在功德成熟的时候、走好运的时候,不会放逸,会继续的从光明走向光明。大家专心诵念,愿这功德的力量帮助我断除一切的杂染:
Idaṁ
me puññaṁ āsavakkhayāvahaṁ hotu.
愿这功德的力量成为我体证涅槃的助缘。也许你对涅槃没有太大的概念,但你可以想象涅槃代表永恒、安稳、清净的快乐。只要我们一直走向清净、走向安稳、走向殊胜没有苦恼的快乐,那么我们最终一定会抵达涅槃的层次。就当涅槃是永恒、安稳、快乐的代名词。为什么我们要发愿走向涅槃的快乐而不走向其他的快乐呢?因为世间基本上有两种快乐,一种快乐是现在享乐,但结果是苦的。另一种快乐是现在享乐,结果也是乐的。所以佛陀要我们得到的快乐是现在快乐,结果也是快乐。超人法,禅定的快乐,修善法的快乐,它的结果都是带来快乐。不善法的快乐、贪着的快乐、迷惑的快乐,那种快乐是现在快乐,结果是苦的。所以我们要朝往清净的快乐,生命才会继续地提升。“愿这功德的力量成为我体证涅槃的助缘”——你们心里这么想,每个人都这样想
Idaṁ
me puññaṁ nibbānassa paccayo hotu.
回向发愿也有功德,我们再次的把回向、发愿、还有所有的功德与众生平等的分享。
Mama puñña-bhāgaṁ
sabba sattānaṁ bhājema;
Te
sabbe me samaṁ puñña-bhāgaṁ labhantu.
愿大家的生命里面都拥有光明,祥和和快乐,愿你们的心从此更有法,更有力量去面对生命中一切的考验和一切的经历,愿你们的生命继续的从光明走向光明。
Sadhu!Sadhu!Sad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