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五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小业分别经》一

玛欣德尊者讲于江西佛学院

 

大家请合掌,让我们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大德们:晚上好!

我们在前一段时间一起共同学习了关于业的部分,讲到业的时候呢,我们就用一种分类法,两种分类法,三种分类法和四种分类法一起来讨论业。

一种分类法,业就是思,思即是业;

两种分类法,就是善业和不善业;

三种分类法,就是身业、语业和意业;

四种分类法,又可以分为四大类:

依作用分为令生业,支助业,阻碍业,毁坏业。

依成熟的顺序分为重业,临死业,惯行业,已作业;

依成熟的时间,分为现生受业,次生受业,无尽业以及无效业;

而依成熟之地,可以分为不善业,欲界善业,色界善业和无色界善业。

这些是我们在之前一起共同学习过的。

今天我们就准备来讲一部经,这部经典是专门来区分业的,分别业的,因此经名叫做《小业分别经》(Cūḷakammavibhagasutta),也就是说是一部分别业、业果法则的经。在经典中有两部专门讨论业的,一部叫做《小业分别经》,另一部叫做《大业分别经》,但是这里的大小,它并没有上下、高低之分,只是暂时安立的经文名字而已。因此我们说业分别经有两部,一部是《小业分别经》,收录于《中部》的135经,在分别品Vibhagavaggo里面的,而《大业分别经》是第136经,我们今天开始一起学习《小业分别经》。

佛陀是在什么因缘下开始讲《小业分别经》的呢?当时,佛陀是住在沙瓦提城揭答林给孤独园,住在这个地方,也就是说故事发生在在沙瓦提城(舍卫城)。话说在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这位婆罗门名字叫做多迭亚,这位婆罗门也是属于玛哈萨勒婆罗门,为什么称为玛哈萨勒婆罗门,这位婆罗门在玛哈萨勒城集会上的众婆罗门中,是最优秀、最卓越的婆罗门,因此他成为当时乔萨罗(巴萨那地)国王的宗教师、宗教顾问。因为在古印度,一般国王在举行一些大事的时候,他们都会去请很多婆罗门来进行祭祀,如果遇到一些事情,他会去咨询婆罗门,而作为婆罗门来说,他必须要精通吠陀经典、算命、占星、相术、各种各样咒术,要精通火供和各种仪式,还有声吟,就是如何读诵念咒,如何去读经典,这些是婆罗门必须精通的。如果一位婆罗门对这些掌握得越多,就越优秀,这位多迭亚婆罗门就被选为玛哈萨勒婆罗门,因此他被国王封为国师,是首席的宗教顾问。同时在沙瓦提城附近还专门封一个村给他,这个村叫做都提村(Todigama),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名字叫做多迭亚(Todeyya)。

这个婆罗门有一个儿子,叫做苏跋,虽然这个婆罗门很多财产,非常富裕,据说有7亿的财产,但很吝啬。他经常和他的儿子,年轻人苏跋说儿子啊儿子,你不要认为我们家很有钱,我们应该要很勤劳地积累财富,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又好像白蚁筑自己的蚁穴一样,慢慢地把它越积越高,我们的财富也应该越积累越多,为了要积累很多钱,我们要勤勉地积累财富。他经常这样教导他的儿子,不要随便去布施。虽然佛陀住在沙瓦提城,他也住在沙瓦提城,他和佛陀住在同一个地方,但从来就不曾布施过一勺粥、一汤匙的饭给佛陀和所有的那些比库僧众,由于他非常吝啬,不肯布施,在他那一生中没有做过任何更殊胜的善行,在他临死的时候,由于他执着于他的家,结果就投生到他的家里,成为了他家里的一条狗。

佛陀又有一个习惯,每一天清晨出去托钵之前,会先入定,入定出来之后,会观察这个世间,在观察时,他会决意说看今天有没有一些人的善根因缘,他的巴拉密成熟。佛陀这样决意的时候,就会有一些人的影象浮现在他的面前。于是佛陀就在当天,或者在早上或者在下午,特别是经常在早上,会去找这些人,因为他们的巴拉密已经成熟了,佛陀跟他说法,可以改变他的信仰或者让他证悟道果,佛陀就是这样一种习惯,每天清晨除了自己独处之外,他将去托钵,或者说那天他空着肚子,他也是这样的习惯,他会这样的入定出定后,再观察。有一天早上,佛陀依照他的习惯,继续入定,出定之后,他再决意今天有谁的巴罗密会成熟?结果,他看到了多迭亚的儿子苏跋,又继续观察到,那一天去他家托钵时,那条狗出来了,如此这般。于是佛陀心中有数,今天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然后佛陀就穿好上衣,通披,拿着钵,佛陀在给孤独园的城外,准备进入撒瓦提城去托钵。他来到了多迭亚以前的家,也就是现在的年轻人苏跋的家。

那个时候年青人苏跋正好外出了,佛陀就站在门口,那条狗见到佛陀,冲出来一直在那边吠叫,那个时候佛陀看见这条狗这么凶,就呵斥它说:多迭亚,你在世的时候,经常用朋友、朋友的来称呼我,现在你投生为狗,仍然象这样的态度来对待我。那条狗给佛陀这么一呵斥后,他就知道沙门苟达马已经知道它了。于是,这条狗就垂头丧气地跑到了火炉旁边,躺在火炉灰里面,它的家人怎么叫它,都不出来。等佛陀离开了不久,多迭亚的儿子苏跋年青人就回来了,回来之后,看到他的爱狗很郁闷,因为他很疼他的爱狗,经常会用很精美的食物去喂这条狗,而且甚至会抱着狗和他一起睡,然而,他不知道这条狗就是他以前的父亲。今天他见到这条狗躺在火炉灰里面,全身弄得脏兮兮的,他就想去把那条狗拉出来,狗却不理他,还是在那边生气。然后,年青人苏跋就去问他的仆人,今天发生过什么事情。他的家人告诉他说:今天沙门苟达马来了,站在门口托钵乞食,这条狗出去吠他,而沙门苟达马站在门口呵止他,然后它就变成这么样。当时,苏跋听了很生气,岂有此理,竟然叫我这条狗是我的父亲,这个沙门苟达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也不考虑后果。他当时很生气,怒气冲冲地冲到门外,去找佛陀去对质。

他想:佛陀这么样骂我的狗是我的父亲。他去到佛陀那儿,站在那里,跟佛陀打个招呼,就说:我的父亲是很优秀的婆罗门,他应该投生到了梵天界。因为婆罗门一般都是这么说的,他们认为死后都投生到梵天,生前他们是属于从梵天神口里面生出来的,所以是很高贵,很优秀的,死了之后自然而然地要投生到梵天界,他们是这么认为的。那我的父亲也已投生到梵天界,你怎么可以说我家里的那条狗是我的父亲?多迭亚的儿子、年青人苏跋这样质问后,佛陀告诉青年人说:你知不知道你的父亲在世的时候,收藏了多少宝藏?苏跋说:我知道。父亲在世的时候收藏了10万条金项链,10万个金币以及10万个金碗。他把这些都收藏了,但我不知道父亲把这些宝藏藏在哪里?佛陀就问苏跋:你想不想知道你父亲把这些宝藏收藏到哪里?苏跋回答说:想知道。佛陀说:你父亲由于在世的时候很吝啬,没有做善业,很贪着他的家、贪着他的财产,因此已经投生到你的家里成为那条狗。如果你想要证明的话,那你先回去,回去之后,拿牛奶加水去煮饭,煮牛奶饭,等煮了牛奶饭之后你去喂他两口,那条狗吃了之后就昏昏欲睡,就在他昏昏欲睡时候,你跟他说:狗儿狗儿,请你告诉我,你前世的那些宝藏收藏在哪里?那么,那条狗就会带你去,带你去收藏宝藏的地方。

当时这年青人苏跋就想:这不愧为好主意,假如那条狗真的是我父亲的话,那么我会赚到一大笔财产。假如不是的话,你这个沙门苟达马到处乱说话,就被抓住了把柄啦。

于是,年青人苏跋回到家里后,就如法炮制,倒一些牛奶加些水,煮牛奶饭去喂那条狗。那条狗吃饱后昏昏欲睡,当它昏昏欲睡时,苏跋跟它说:狗儿狗儿,你前生所收藏的那些宝藏在哪里?你现在带我去吧。这个时候,那条狗听到了他的儿子现在也知道它了,于是,就垂头丧气地噢噢的叫,然后就低着头,走到隔壁一堆泥土前,用脚扒扒,表示它的宝藏被收藏在这里。于是,年青人苏跋就去挖,真的把他父亲以前收藏的那些10万条金项链、10万个金币和10万个金碗等宝藏全部挖掘出来了。

当他挖掘出这些宝藏后,就想:噢,原来这个沙门苟达马能够透彻地了解生跟死的奥妙,生跟死的奥妙是很难懂的。但是他既然能够了解,也一定能够知道更详细的东西。好,那就让我去问他一些问题。于是,苏跋就想了十四个关于业报的问题,去到佛陀所住的地方。

当时,年轻人苏跋多迭亚之子来到世尊之处。来到之后,与世尊共相问候。互相问候、友好地交谈之后坐在一边。坐在一旁的年轻人苏跋,多迭亚之子对世尊如此说:朋友苟答马,是何因何缘,虽然都是人类,但却发现人们有劣与胜?朋友苟答马,能发现人有短命、有长寿;有多病、有健康;有丑陋、有美丽;有无威势、有大威势;有贫穷、有富有;有出身下贱、有出身高贵;有愚蠢、有聪慧。朋友苟答马,是何因何缘,虽然都是人类,但却发现人们有劣与胜?’”

这是年青人苏跋,多迭亚的儿子所提出来的十四个关于业报问题。佛陀听了之后就回答说:

‘‘Kammassakā , māṇava, sattā kammadāyādā kammayonī kammabandhū kammappaisaraṇā. Kamma satte vibhajati yadida – hīnappaṇītatāyāti.

年轻人,有情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者,以业为起源,以业为亲属,以业为皈依处。业使有情有劣与胜的分别。

佛陀在这里讲到的māṇava的意思是年轻人,māṇava也可以翻译为婆罗门、学生,它特指年轻人。Sattā是有情。Kamma是业,sakā是主,Kammassakā业的主人。Kammadāyādākamma是业,dāyā是继承者,或者叫后嗣继承。Kammayonīyonī是起源,根源的意思。也就是以业为根源。Kammabandhūbandhū就是亲戚,以业为亲戚。kammappaisaraṇā以业为皈依处。Kamma业,satte指有情。Vibhajati有分别的,yadida也就是,hīna,是低劣的,好象说到hīnayana 翻译成小乘,小乘的意思就是低劣的,下贱的意思。ppaṇīta是殊胜的。就是因为有业使有情有了分别,这种分别也就是有低劣的和殊胜的这样的分别,佛陀就这样跟他说。

 佛陀为什么这样回答?因为当时在古印度的时候,社会分为四个阶层:第一是brāhmaa婆罗门,第二是khattiya刹帝利;第三是vessa吠舍;第四是sudda首陀罗。婆罗门自以为自己拥有知识、拥有地位,所以认为自己是最优秀、最高等的种族,是由梵天的口生的;而khattiya刹帝利是武士,包括上至国王下至战士、士兵之间,包括那些大臣。一般纯粹征战的武士兼顾国家的管理的是属于khattiya刹帝利;第三个vessa吠舍,一般是手工业者跟农民;而sudda首陀罗,梵语叫śūdra,它是奴隶,还有另外一个是属于很低贱的,下贱的贱民,叫caṇḍāla旃陀罗,是那些被叫贱民的,一般是做扫垃圾、搬尸体等等很下贱工作的,一般古印度分为这四个阶层。其中婆罗门掌握知识,应当在年青的时候,要学很多经典,要懂很多技术,那这些技术就是关于看相、念咒、祭祀、读经典等。他们自认为是最优秀、最高级的人种,因此他们的慢心很强,而且他们以为自己掌握一切的Vijanana,就是所谓的知识。佛陀也知道这个婆罗门的慢心很强,当时如果马上很清楚回答他的问题,这个年轻的婆罗门苏跋就会说,哎,这些其实不过就是这么样。因此,佛陀用很简短、很简要的语言,把业的中心说出来。

佛陀在这里说,

年轻人,有情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者,以业为起源,以业为亲属,以业为皈依处。业使有情有劣与胜的分别。

这位年青的婆罗门苏跋听了之后就说:

对于尊师苟答马只是简略而没有解释详细含义的这句话,我不了解其详细含义。萨度!愿尊师苟答马为我说法,使我对尊师苟答马只是简略而没有解释详细含义的这句话,能了解其详细含义。

 因为佛陀也知道,如果想要调伏他的话,唯有使他先不懂或者一知半解,这样就能够降伏他的慢心,如果一下子回答得很详细,他的慢心又起来,而如果这些婆罗门对佛陀、对法起慢心,会造很重的不善业。因此,佛陀先简略地说,让他听不明白或者说佛陀讲的这些业,虽然在婆罗门的教义、经典里有,但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分歧。

于是,佛陀先简略地点出业的运作法则,当这个年青人苏跋听了之后不能够完全明白,然后,他再请求佛陀,而佛陀在他再次的请求之下才详细讲解,他就会很认真地去听。于是,佛陀就说,
那么,年轻人,谛听,善作意之!我要说了! 
谛听就是认真地听了,善作意之就是你好好地思维,我要说了。

年轻人苏跋多迭亚之子应诺世尊:是的,朋友。

于是,世尊佛陀这样说:

在此,年轻人,有些女人或男人杀生,残酷,手常血腥,专事杀戮,对众生类无同情心。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短命。年轻人,这就是导致短命之道,即:杀生,残酷,手常血腥,专事杀戮,对众生类无同情心。

佛陀这在里面就讲出了短命的因,一个人为什么会短命?由于杀生,心很冷酷、很残酷,手臂上粘满了血,专事杀戮,对众生类没有同情心。就好像屠夫、猎人、捕渔的人,好象那些经常喜欢杀的人,一些酒店里的厨师是这一类。或者说那些经常爱吃鲜活动物的,爱吃海鲜、爱吃山珍的一些人,就是这一类。

佛陀接着又讲:在此,年轻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舍杀生,离杀生,放弃棍棒,放弃刀枪,有惭耻,同情、怜悯一切众生类而住。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长寿。年轻人,这就是导致长寿之道,即:舍杀生,离杀生,放弃棍棒,放弃刀枪,有惭耻,同情、怜悯一切众生类而住。佛陀在这里点出了短命夭折以及长寿的原因。

一个人之所以会长寿或短命,这是属于果报,然而果报还是会有因的,因是什么?因是所造的业。我们在以前讲到了业的分类的时候说到业有令生业、支持业、阻碍业、毁坏业。一个人如果很短命,有可能是令生业,也有可能是毁坏业;一个人如果很长寿,很可能是令生业,或者说他的支持业,有时候也可使他能够在病的时候得到好的医治,在老的时候得到很好的照顾,使他延长生命,但更重要的是令生业,令生业很重要。

在这里我就想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一个缅甸人在修行的时候,所见到的事情。有个缅甸人来到禅林里修行,当他来到之后不久,大概也就几天,就见到了禅相,然后他持续地再修行,结果就依次有了禅那,然后再修色法、名法。在修完名法之后,他就尝试去观照他的过去世,当他在观察他过去世的时候,他发现他的前一世,是在(答鼎,缅甸地名),就是现在缅甸受风灾的那一带。因为他的装束让他知道他应该是属于那一带的人,当然缘起并不能实际看到这么样。在那一世中,他好像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而在他的前一世,他也经常去亲近那些僧团,亲近比库们。他也有修行,也有修入出息念。然而在他的那一世,他没有任何效果与任何结果,而且在四十多岁时候就死掉了,所以他知道他的前一世有修行,但很短命。

然后,他又再继续追查前世的前一世,他发现,他的这个前一世死得很惨,是死在街道上,而且当时是被炸死的。那他为什么会死在街道上?他发现当时很多人死去,那时候正是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英国和日本在缅甸作战,所以,那个时候他是被炸弹给炸死。

然后他再往前观,他发现那一世,他也有到寺院里去做义工,帮助服务于寺院。他也喜欢布施,也有禅修,但是在那一世,禅修也没有效果。然后他又继续往前去推去观,又发现之前的一世,也是给炸死的,不过是死在家里。他的家旁边有一个炸弹爆炸,他死掉了,那个时候也是许多战争,应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也是死得很惨,血肉模糊;然后他再去看那一世,就是给炸死的那一世,他是一个很好的善人,很善良,他也有布施,也有去帮助寺院,也有禅修,但是也没有成功。

因此,他前面的三世都有禅修、有布施、有持戒,但是都死很早,而且死得很惨。当然前面两世死得更惨,在当前一世夭折。他再往前去透视,再去观,结果发现他是一只鸟,然后,他又再往前继续观,还是鸟,然后往前再观还是鸟,一直这样观照了很多世,大概可能有一百来世左右,都是鸟,都是动物,很低等的动物。然后他再往前,他就出惑。因为他看到他自己的结生心、死心,结生心、死心的影像,都是鸟,都是鸟。他感到很累,他一直这样观下去,最后他观见到,他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是在他做鸟之前,他是一个猎人,那么,一切的问题、一切的答案都出来了。

为什么他会投生到恶趣呢?他那一世造的很重的杀业,即使投生为人,他也很短命。这就是佛陀所说到的杀生、残酷、手粘血腥,专事杀戮对众生类无同情心,死后堕入恶趣,即使很有幸投身于人界,无论投生到哪里都是短命。

而且他也知道,即使在今生,他也会短命。然而由于他在过去的前三世里,他都有持戒,都有服务,都有禅修,虽然前三世连禅相都看不到,但正是因为他所积累的这些功德,所积累的这些禅修资粮,使他在今生来到寺院里修行,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内,他就见到了禅相,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可以证得禅那,一直这样修行下去,结果他就在修缘起之前看到了他的许多过去世,就不会再怨天尤人,因为这些都是他自己造的业的果报。

对于一个经常有慈心的人,经常能够同情、能够怜悯一切众生,离杀、不杀生的人,他将能够获得长寿。就好像佛陀在世的时候,马哈咖沙巴尊者(Mahākassapa, 摩诃迦叶)活到一百二十岁;又好像阿难尊者也活到了一百二十岁;就好像吧古喇尊者(Bākula罗),他是佛陀在世的时候最长寿的弟子,也是有佛教史记载以来最长寿的弟子,他活到了一百六十岁。他是八十岁才出家的,在佛教僧团里又活了80岁,于是一共一百六十岁,所以这是很长寿的一个例子。

接着,佛陀又继续说:

在此,年轻人,有些女人或男人用手、用石块、用棍棒、用刀枪恼害诸有情。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多病。年轻人,这就是导致多病之道,即:用手、用石块、用棍棒、用刀枪恼害诸有情。

也就是说,一个人经常伤害生命,经常虐待生命,死的时候他将会因为这种不善业而堕落到恶趣。假如很侥幸,并没有堕落到恶趣而投生到人界的话,他将会很多病。

接着佛陀又说:在此,年轻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不用手、用石块、用棍棒、用刀枪恼害诸有情。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健康。年轻人,这就是导致健康之道,即:不用手、用石块、用棍棒、用刀枪恼害诸有情。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经常爱护生命,爱惜生命,不去伤害生命,这是导致健康的原因。如果一个人经常喜欢虐待,那他将导致很多病。

就好像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尊者叫(布利答德)尊者,他在佛陀在世时候生了重症!有一天他生了病,这种病是种很厉害的病,全身长满脓疮,一点一点的红点,而这些脓疮也一天比一天的扩大,一天比一天肿。全身的这些疮都流着脓血,他的全身变得很脏、很臭、很讨厌。而当时那些陪伴他的比库们,都不愿意再照顾他,因为太臭了,于是丢下他不管。佛陀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就去问他说:比库,你为什么躺在这里,没有人照顾你呢?他就说:为之前其他比库生病时,我并没有去照顾他们,因此,现在我生病了,也没人照顾我。佛陀听了之后,就亲自将他从地上扶起来,帮他洗伤口、洗脓疮,这件事情记载于律藏里面。佛陀在处理完他的伤口与脓疮之后,就召集了其他比库说:诸比库,你们应该要照顾伤病的人!你们现在都离开了父母,如果你们不互相照顾,那谁去照顾你们呢?因此诸比库,谁想要照顾我,他就应当照顾病人。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僧团里,如果一位比库得了病,他能够得到很好的照顾,有人帮他托钵,而他可以很安心地养病。就是因为佛陀制定了这条学处。

那为什么(布利答德)会有这么样的果报呢?是由于他在过去佛咖沙巴佛(Kassapa迦叶佛)的时代,那个时候他是一位捕鸟者。他每天都到树林里去抓鸟,用各种方式抓鸟。抓到鸟之后,就会把大多数的鸟献给国王, 剩下的那些拿到市场上去卖掉。他担心那些卖不完的鸟飞走,于是它们的翅膀全部给拗断,又把它们的脚折断,这样使那些鸟没办法飞走。由于他从事这样的不善业,经常残害这些鸟,残害生命,残害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那一生他死之后,就堕落到地狱,很长的时间遭受各种各样的痛苦煎熬,达到几百万年之久。不过,也是由于他过去生曾经造过一些善业,因此在佛陀在世的时候,能够投生为人。所以,(布利答德)能够在佛陀出世的时候,得益于佛陀,而当佛陀帮他清洗了身体,清洗了袈裟之后呢,他的身体变得很舒服,于是佛陀就为他说法,当他听了佛陀说的法之后,他就证得了阿拉汉果。

这就是如果有人经常很残忍、很残酷地虐待生命,那他将会很多病。而现在呢,一般的那些养鸡场,或者说一些助养从事种植业的,虽然没有直接去杀,但是他造的业本身就是一种邪业,因为他是饲养那些供屠宰用的猪啊、鸡啊。而往往呢,在那些在种养场或者养殖场里,他对待动物也是很残酷的,好像担心鸡长大了之后,去啄其它的小鸡,啄眼睛,所以在鸡很小的时候就把它的嘴割掉;而对于猪来说,很小的时候就把它们全部阉割掉,公鸡也是把它们全部阉割掉,这样的话它会长肉。虽然他没亲自去杀,但这些都是虐待众生,虐待有情,虐待生命的行为,这些都是不善业。这种不善业成熟,必定会使他堕落到地狱、恶趣、苦道。很侥幸他能够投生为人,必定会多病。而假如一个人如果经常爱护生命,不去伤害、不去虐待其他的众生、其它的有情,这是一种善业。这种善业可以使他投生到善趣、天界,如果他投身为人的话,他身体会很健康,不会很多病。

就好象吧古喇尊者Bākula。吧古喇的意思就是两家、两家之人,为什么会叫两家尊者呢?是因为他在很小的时候,他的家人就不小心把他弄丢了。当时,他的佣人在河边给他洗澡时弄丢了,然后掉到水里去,被一条大鱼给吃了。正由于在他的那一生,是他最后一生,他自然本能会有一种叫做胜遍满神变。鱼即使吃了,都不能够伤到他。这条鱼后来就一直游到了另外一个地方,游到了(巴那西,地名)那个地方,结果被一位渔夫抓到了。这条鱼由于很大,就卖给当时在(巴那西,地名)一个很有钱人的妻子。结果,在宰这条鱼的时候,把鱼肚一剖开来,看到了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小孩,而且更加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小孩活着,还没有受到伤害。于是,这位长者的妻子,就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去抚养他。后来这一个奇怪的消息——居然给大鱼吃了还没有死的消息,就传到他原来的父母那里,就变成了两家都要争这个孩子。最后就裁定,两家共同拥有这一个小孩。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做吧古喇,就是两家。

吧古喇尊者由于过去所造的善业,因为两家都是很有钱,所以他享尽了荣华富贵。然而一直到八十岁,在八十岁他才有机缘听闻佛法,后对佛法升起了很强的信心,八十岁他请求出家。出家之后,他就真的把以前的那些财产、那些荣华全部抛弃掉,很精进地修行。这样持续地修行了七天,结果就在第八天,证得了阿拉汉果,连同四无碍解智。所以,吧古喇尊者也是佛陀的大弟子之一,他是长寿第一。吧古喇尊者证得了阿拉汉果之后呢,仍然过着很艰苦的生活。

吧古喇尊者自己描述说:他自从出家到现在八十年,他连背都没有靠过墙,就是他是属于长坐不卧的。而且,他说:我记得我从出家到现在,八十年以来,我的身体没有受过一丝毫的病痛,连一片药草的叶子我都没服过。在北传《中阿含经》中有一部经叫做《薄拘罗经》,也是专门描述他。这个就是很健康的例子。他八十岁那一年出家,一直又在佛陀的教法里又活了八十岁,因此他是160岁,他160岁就盘坐入般涅磐了。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宣布他是属于健康第一跟长寿第一的大弟子,那么为什么他能够有这么殊胜的果报呢?那是由于他在一阿僧祇跟十万大劫以前,当时有一位佛陀叫Anomadassi佛,就是最上见佛,当时这位佛陀驻世。在这个佛陀还没有出世之前,当时的吧古喇尊者是一位隐士,是一位出家人。这位隐士过着出家的生活,拿着一根竹竿,在森林里采野果吃,然后平时就在那里修定。在佛陀还没有出世之前,他已经证得了四种禅那,四种无色界定,而且还证得了五种神通。他就这么样经常在森林里面一个人独坐,虽然有很多随从,但是他一个人独住,他就在那边享受很殊胜的禅定之乐。当最上见佛出世的时候,有一次他有因缘听闻到佛陀说法,他就对佛、法、僧三宝升起很强的信心,于是就皈依了三宝。但是他并没有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他仍然保持着一个隐士的身份,成为佛陀的弟子,但是他不是佛教里面的出家人,只是属于隐士的身份。

有一天最上见佛胃痛,于是他就供养了药品,把佛陀的病治好了。有一天,佛陀仍然生病,然后这位当时的隐士,把佛陀的病治好了之后,等佛陀的身体恢复健康,就来见佛陀,并且发愿说:世尊啊,如来因为我的药而使疾病能够消除,身体恢复健康,愿以这种善业,使我生生世世都没有疾病,即使是几秒钟的不舒服的感觉都没有。当时他就在最上见佛的面前就发了这个愿。因为当时的他是有戒行的人,而且他所供养的那些药品,是自己森林里面采来的东西,他对佛、法、僧三宝有信心,而且他供养的对象,是至上的佛陀。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所造的善业很殊胜,而且他发的愿由于他清净的戒行,由于他这些殊胜的善业,可以实现。因此,在他那一生,他死了之后,就经常投生在人或者在天界里边轮回,而不曾堕落到恶趣。一直到我们的佛陀出世,他仍然是很健康、很长寿。

在胜莲花佛(Padumuttara Buddha)的时代,他是汉纱瓦帝城(Hamsavati)的在家居士。在那一世,当他听到了当时的胜莲花佛宣布,其中一位比库是健康第一的弟子之后呢,当时他也想:我也希望活在未来世,在未来佛法里面,我愿成为健康第一的弟子。正是因为他有了这样的愿,当时他就倾心于他的愿,希望他以后在佛陀出世的时候,成为健康第一的弟子。然后在維巴西佛(Vipassi Buddha)出现于世间之前,他出生于曼都瓦帝城(Bandhumati),在那一世他也仍然是一位隐士。不过在那一世,他曾经治好过很多比库,他们因为嗅到了有毒的花朵后而引起疾病。当时,他就用神通在森林里采集各种各样的药材,然后将它熬成药、做成药,治好了那些比库的病。因为这样的善业,所以他生生世世都很健康,而且在身坏命终的时候,如果那一世他有禅那,他将会投生到梵天界。假如不是的话,他也会因为他过去所造的善业,投生在人间,在善趣里面轮回。在咖沙巴佛(Kassapa Buddha)的时代,他又重新整理了古代的那些医方,这些善业都会直接造成他健康跟长寿。一直到了苟答马佛陀的时代,他享尽了80年的荣华富贵,而且也很健康,没有病。等他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库之后,他仍然是很健康、很快乐、很长寿,一直过他轮回的最后一生,直到他涅磐的时候,他以盘腿坐入般涅磐。从此就可以结束他这很少有的、快乐的轮回。

这是一个导致长寿健康的典型例子。我们今天的《小业分别经》就先讲到这里,后天晚上再继续一起来学习其它的十种因果关系。

现在,大家一起来合掌回向:

Ida me puṭṭa, āsavakkhayāvaha hotu.

Ida me puṭṭa, nibbā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ṭṭabhāga sabbasattāna bhājemi,

Te sabbe me sama puṭṭabhāga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涅盘助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ādhu! Sādhu! Sādhu!

萨度!萨度!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