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六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盐块经》一


玛欣德尊者讲于江西佛学院
 
现在我们一起合掌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
ā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āvuso、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们:晚上好!

我们在前天晚上一起学习了关于业的产生,业的轮回的一些讨论,在前天晚上我们主要讲外道是如何看待业的轮回及业的消除和轮回的超越。

一般外道认为如果要超脱轮回,首先必须要消除业;业使灵魂受到污染,因此灵魂就往下沉,他就会执著于物欲;由于执著于物欲,就会又不断地追求,并由不断地追求又造了业,造了业然后不断地受苦。因此要致力于灵魂的解脱,首先要让灵魂得到净化,要灵魂得到净化,就要消除罪业。消除罪业这一种命题可以说是在印度很多种宗教乃至基督教都很注重,要洗罪。

对于如何证明我们净化,在婆罗门教里有它的一套做法。他们认为应当要读诵《吠陀》,完成祭祀,这样的话就能够消除种种业,死了之后上升到梵天界。而对于在消除业方面呢,婆罗门就有多种做法,例如经常见到的祭祀、火供,还有祈祷种种的神等等。

这些都是作为印度教来说,他们经常会用到的。还有另外一种呢,就是他们会去沐浴,认为说通过恒河的水,通过种种大河的水,能够洗掉他们种种的罪业。

而对于另外一种宗教,婆罗门教以外的耆那教,他们又认为通过苦行可以使以前所造的业,能够提前受报。因为以前造的不善业,使他们在以后的轮回当中,将会继续的受苦,为了让这些苦报提前受,他们认为应当要进行苦行,苦行能够使他们尽早解除种种的业,而使他们的灵魂尽快得到净化。当旧业已完全除尽了,灵魂本来清净的面目就能够显现,而灵魂本来的清净圆满的面目就会呈现出来,这样的话他的灵魂就得到解脱,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涅磐。而至于说他们的苦行就更五花八门了,各种各样的裸体啊,有禁食啊,有留长头发、留长指甲啊等等。

因此基于轮回的业呢,各种印度的宗教展开形形色色的修道解脱论。基本上他们主张通过消除恶业、净化灵魂来获得解脱。然后佛陀将这些修道解脱论统称为戒禁取,也就是说错误的修行方法。

我们在讲了这些方法之后呢,再看佛陀是怎么样指出,如果一个人要脱离轮回,要灭苦应当怎么样做呢?应该如何去摆脱业和果这种纠缠呢?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一部经典,这部经典称为《盐块经》。

《盐块经》巴利叫做“Loaphalasutta“Loaphalasutta是译自《增支部》第三集第十品的第九经。在这部经当中,不像其它的经,其它经有Eva me suta(如是我闻),在这部经一开始佛陀就这样说,佛陀说:

诸比库,若有人这样说:此人随其所造之业,都要承受其果报。诸比库,若是这样,则不能住于梵行,不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终尽。

这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做此人随其所造之业,都要承受其果报。呢?

也就是说有某些人认为:如果一个人随他所做的任何业,都必须得要承受其果报。那确实没有办法逃脱其所造之业的果报,因为无论你造了多少业,你都要承受它的果报。因为这样,所以梵行就不能住,而苦也不能够灭尽。如果在一个人证悟之前,他曾经造了顺、次生的业,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造了业,他都必须得受报的话,那如果一个人在他那一生当中,证悟圣道圣果之前,他曾经造了下生将会成熟的业,如果这种业一定要受报的话,那他不可能把苦灭尽,他不可能在今生完全解脱,断尽一切的烦恼。因为这种业必定会在来生要成熟,即使你再努力去修行也没有用。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认为随一个人所造的业,都要承受它的果报,这种论调假如是真的话,那么由于人们在过去所造的业积累已经是无穷无尽的了,这些业将会随着因果法则不断的成熟,不断的成熟,由于果报成熟的力量,通过因果法则不断生起的苦,它是不能够终尽的。我们在无始的轮回中,已经不知道造了多少业,无论是善业或者恶业。这些业使我们一直都在轮回中体验它成熟的果报,而我们在体验果报的同时又不断地造业,不断地造业,这种业又不断地积累,不断地积累。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如果我们不致力于修行,不致力于断除烦恼的话,这种业将会无穷无尽地继续延伸下去。

如果说一个人认为过去所造的业一定要承受它的果报,那么未来的苦报,未来的轮回必定也是无边无际的,了无尽头的,那也就是说没有苦终结的一天。既然一个人造的业一定要受报,无论如何去修行也都没有效,因为苦是不可能断尽的,你的业还在,那么你的苦就不能够断尽。因此佛陀在这里说到,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这是结合我们前天晚上讲的,如果一个人认为他所造的业必定要承受其果报的话,或者认为完全不可能解脱,或者就像耆那教认为要提前受苦,让这些果报提前受,然后当苦受尽,灵魂就可以解脱。但是,佛陀的教导中并没有这样认为。

佛陀接着说:

诸比库,若我们这样认为:此人随其所造(的应受)之业,而承受其果报。诸比库,若是这样,则能住于梵行,了知苦的完全终尽。

若认为随其所造的应受之业,人们受其果报,则梵行得住,苦有终尽。

那什么是应受之业呢?如果一个人造了他应当受的业,人们只是在承受他应受的业,这样的话我们修行就会有结果,而我们致力于灭苦才能够达成。

讲到这里,我们必须得要再讲业果法则,再重温一下,我们在之前曾经讲过的关于业成熟的时间来分的四种业,其中有三种是应受之业。这是按照业应成熟时间来分,而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现法受业diṭṭhadhammavedanīya kamma;这里的“diṭṭha”本来的意思是的意思,“dhamma”见法;然而在这里是指现法现法就是今生的意思;“vedanīya”应当要承受的应当会体验到的“kamma”

第二种是upapajjavedanīya kamma,是次生受业“upa”“pajja”;也就是跟着这一生(的)下一世结生的时候将会“vedanīya”将会体验到的“kamma”“

第三叫做aparāpariyavedanīya kamma后后受业“aparā;再加“pariya”再后的“vedanīya”受的,这个也叫做无尽业,因为在轮回是无尽的,投生是一次、再一次、再一次的,这种称为后后受业

然而另外一种呢,叫做ahosi kamma,是无效业,除了无效业,前面的三种都是称为应受之业或者说可受之业,也就是他将会体验到的这些业。

如果我们要讲这些业,我们必须先了解心路过程,因为我们所说的造业,并不是说用单纯的物质,或者纯粹的身体去造业,造业的完成在于心。

我们可以说是通过心来认知外界的,认知我们这个世界的。我们这个世界可以分为六大类,这六大类是通过我们的六门去认知。这六大类在经典里提到是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跟法,是通过我们的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和意门去认知的。当我们认知的时候,体验到外界的这些往往是属于果报心。而当我们在体验到果报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是我们的主观又可以对这些体验到的果报采取一定的反应,做出一定的行动。这种行动,我们称为

这种业只能在速行里发生,例如我们这里讲到的是一个意门心路过程。意门心路过程就是说一个人想这个、想那个,一个人思维,下决心或者说体验到外面的回味,都是由意门心路过程来执行的。意门心路过程一般有十个心识刹那,一个是意门转向。意门转向就是有一种心使我们转向于所想的目标、所思维的目标,这个称为意门转向,也就是把我们的心流拉到对象去。接着是七个速行,就是体验果报之后所做的反应,这种反应一般执行七次,之后呢还有两个彼所缘,这两个彼所缘只是取之前已经灭去了的速行为所缘。这些心很快,刹那刹那的生灭,但是每一刹那生起之后,心会执行在那刹那的作用,然后立刻就灭去。

一般的心路过程有七个速行。速行巴利文Javana,它的意思是快速地跑,之所以能够得到这样的意义,是因为在一个心路过程里,它连续地了七次。或者说一个心路过程里面,一个速行生起执行它的作用之后,接着另外一个心识刹那生起又在执行同样的作用。什么作用呢?造业。

然而在这七个心识刹那里所产生的名法都相同的,但是它们所造的业力却有所不同。在七个速行里面,第一个速行所造的业是最弱的,它只能够在这一生产生果报。也就是说,速行里面其中有一个称为心所的,是造业的主要动力,或者说主要的造业就是在心所,是它执行的。因为在一个心路过程里面,第一个速行刚刚对所缘(就是对对象)接收到之后采取行动,所以它的力量最弱。由于力量最弱所以造的业也最弱,这种业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会在今生成熟而带来果报。假如因缘不具足的话,它将会变成无效业。为什么呢?因为它造的业很弱,它不会维持到下一生。

在一个心路过程里面,第七个速行心Javana,它所造的业是第二弱的,为什么?因为它即将要完成一个心路过程,所以犹如强弓之末,它的力量已经变弱了。这种心里面的思心所所造的业是第二弱的,如果在因缘具足的情况下,它将会在下一生带来果报,而因缘不具足的话,则成为无效业。

在七个速行里面的中间五个速行心所造的业,能够从它被造下的第二世以后的任何一世成熟,只要一个众生还在生死轮回当中,这种业永远都不会成为无效。也就是说,只要有生死轮回,只要有身体,这种业都会产生作用,直到那个众生证入般涅磐。所以这种业称为后后受业”——aparāpariyavedanīya kamma,也就称为无尽业,无穷无尽的。如果一定要说它的穷尽就是他已经完全证入般涅磐,没有再有五蕴了。

所以后后受业是没有任何人能够逃脱的,这种业所造的果报,即使连佛陀等诸阿拉汉圣者也必须承受他们在过去所造下的业。虽然他们在证悟阿拉汉道的那一刹那开始就不会再造任何的业,乃至连善业也不会造,然而只要还有这个余生,这个残余的五蕴,必须承受过去所造的业带来的果报。犹如佛陀有十二种不善的果报,例如三个月在毗兰若Vera食马麦;例如他的脚被提婆达多推下来的石头砸伤,流了很多血;比如佛陀的背痛;佛陀遭到很多人的毁谤、攻击,例如(金伽巴拉马拉度嘎,人名)当众毁谤佛陀,还有(苏达拉,人名)也是装着大肚子,然后去诬陷佛陀;所以种种这些,连佛陀还会体验到。好像沙利补答(Sāriputta舍利弗)尊者会肚子痛,还被夜叉很强硬地打他的头;马哈摩嘎喇那(Mahāmoggallāna摩诃目犍连)尊者的最后一生也是被那些强盗,那些外道雇的杀手杀死的。这些都是他们过去所造的不善业,即使在他们已经完全断尽了烦恼,已经成了无上应供,世间无上福田的圣者,他还是要经受。为什么?还有这一堆残余的五蕴,还有这个色身。

虽然,佛陀跟诸阿拉汉圣者在承受任何的苦报时(不善业的成熟),他们的心没有任何一丝的抱怨,埋怨,他们对业果法则已经很清楚了,但是他们的身体还要遭到痛苦的感受,就犹如佛陀说:一个凡夫会被两支箭射中。这里的箭是指苦受,身体的苦受和心的苦受。凡夫在受苦的时候,往往他的心很苦,甚至只有一点点苦也会令他的心会更苦。而阿拉汉圣者,包括佛陀和许多阿拉汉圣者,只有一个箭头射中他,另外一支箭对他来说是无效的。

因为过去业带来的果报,阿拉汉圣者还会受到身体的痛苦,比如弥达瓦达尊者经常会很多病痛,还有佛陀容易受到些病痛。这些都是身体的苦,他们没有办法避免,但是心的苦,他们已经完全没有了。如果认为心还有苦,那么这还是属于嗔恨心。然而佛陀跟诸阿拉汉已经完全没有嗔恨心了,乃至到他们不会因为痛苦,悲伤流眼泪,乃至到丝毫悲伤、忧虑也没有,更谈何他们为此焦虑、为此伤心?

无论是现法受业还是次生受业,这两种业只要没有获得足够的因缘成熟,它们过了那个时间段,将成为无效。对于现法受业呢,如果一个人在今生造的业,本来是一种现法受业,但是在今生由于他很好地守护好身语意,很好地修行,就变成在今生他所造的现法受业无法找到因缘成熟,等他这个身体死了之后呢,所有的现法受业的时间已经过了,它不会带到下一生,这样,他以前所造的业都成为无效。而如果一个人造的是次生受业,将会在下一世成熟,如果他下一世继续修行、很好地守护的话,或者说他下一生没有足够的因缘成熟,例如一个人投生到梵天界,梵天界是没有任何身体苦受,是不是?因为梵天界没有身净色,所以他不会感到身体的痛苦。如果一个人造下的是次生受业,例如他要被杀,或者他要被伤害等等,如果他下一生投生到梵天界,梵天界没有身净色,所以他不会感觉到冷啊、暖啊、硬啊、滑啊,这些都不会有,梵天人没有触觉。所以,他如果是投生为人,乃至投生为天人的话,他的身体可能远远不如投生到梵天界,整个一生他的身体没有任何的感觉,那他在今生造的那些业,在下生完全没有因缘成熟。所以,在他很漫长,乃至到好多大劫之间,都没有机缘成熟,等到他梵天界的生命结束,这种次生受业也成为无效,也没有找到因缘。

对于无尽业来说呢,唯有一个人完全证入般涅磐之后,无尽业才有可能消除,这种消除就是成为无效。佛陀与诸阿拉汉入般涅磐之后,过去所造作的所有业都成为无效。为什么会无效呢?并不是说业自动被剿灭了,而是因为一个人受报必须得要有承受的五蕴。造业必须得有五蕴,或者说四种蕴也可以,总之就是有生命,才能够造业。而果报承受必须要有承受的一个相续体的,如果一个人的烦恼已经断尽了,当他在入般涅磐的时候,由于没有无明、没有烦恼的支持,所以五蕴也就再没有力量组合。由于没有力量组合,五蕴就离散,之前的那些业也自然成为无效,就是属于无效业。

当我们知道了佛陀说到的一个人所造如果是应受的业的话,那么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它会带来果报,并不是说一个人造的业可以不受果报。

我们在这里再看一下外道跟佛教的业报观的比较。

外道认为:造业使灵魂或称为个我受到污染,脱离了大我或者脱离了本体。灵魂是业的造作者,是苦的承受者,也是轮回的主体。就是我们在上一次讲到的,他们认为灵魂是主宰,而身体的躯壳好像换衣服一样、换房子一样。所以外道有灵魂说,有个

而如何让业消除?外道有几种不同的看法跟做法。

他们认为通过祭祀,或者诵经,或者念咒,或者礼拜,或者忏悔,这样来求神,能够消业,能够衍罪,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他们通过诵经、念咒、礼拜,这样的话,神是业的主宰,他会赦免你的罪。如果你礼拜神,神可以免你的罪。

第二,他们以自制、修定、净化来消除业障。这主要是古印度的瑜伽外道,就是瑜伽行派。这个修定外道认为入定之后,灵魂就能够得到净化,而死了之后就可以解脱,即是涅磐。

第三、他们认为通过苦行使果报提早成熟,来达到消除过去所造的业,特别是不善业、恶业。

但是佛教认为,并没有所谓的本体我,或者称为大我、真我,或者宇宙的本体,也不承认有灵魂,有个体的小我。或者我们说,佛陀的无我是最彻底的,包括了我们执取的五蕴我;或者说五蕴当中其中一蕴是我,例如执著心识为我,心识为我,就类似灵魂我;或者执著于有一个至上我(brahman Ātman),brahman至上也就是超越了这个五蕴当中的最高的存在,是宇宙,是这个世界的生因,能够万法由他滋生,他是本来就清净的,这种是称为最高我,或者说称为梵我;或者说有个造物主、有个上帝,这个世界是他创造的,正因为人和世界是他创造的,所以业果轮回也是他所制定的,那么如果你想要解除轮回,就必须得去求他,通过向他祈祷,或者通过依照他教导的方法,你就能够洗掉你的业,洗掉你的罪。

然而,佛陀证明并没有任何形式的我,如果一定要说到,就是有一个假名的,这是属于世俗语言上的必须提到的,语言方便说到的”,还有,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的轮回,就是不断地造业和受报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是一个因果相续的过程,并没有所谓的造作者,也没有所谓的承受者。正如在《清净道论》里讲到的:有苦而没有受苦者,有集而没有造业者,有灭而没有灭的人,有道而没有行道的人。因此我们讲的业,并没有一个称为业的造作者;作为果报,并没有一个果报的承受者;作为轮回,并没有一个称为的轮回的主体。

这是佛教的无我说的一种体现。也就是说,贯穿整个轮回,外道认为因为有了造业、有了轮回,所以必须得有,由来造作,由来承受。但是,佛陀却认为正是因为有了造业、有了轮回,所以不能够承认有一个。因为造下的因已经灭去了,哪里还有个果的造作呢?因为承受的那个是业,是果报在现起,然后他会体验,体验的已经结束了,哪里还有个持久的有情在承受呢?

在如何消除自己所造不善业问题上,佛陀认为业并不可能消除。所造的业如果时节因缘成熟的话,就必定要受到它的果报。然而那个时间过了,或者因缘不具足,则不必受报。这在我们刚才讲到的应受之业时就谈过,很容易理解。这里的时节包括今生和下一生,或者说在未来时候,因缘呢,就是果报成熟的因缘。

我们再举种子的例子来看,如果一个人种下了一个种子后,要看这个种子寿命,如果种子只能够维持一年,那么在这一年中,假如有水,有土壤,它就能够生根发芽,但假如过了这个时段,在这一年中没有水,没有土壤,那么种子会坏死。如果种的种子必须在明年才能够生长,如果明年有水、有土壤、有阳光,它就能够生根发芽。但假如没有的话,这个种子就会坏死。而有些种子一直都有效,只要遇到水、遇到土壤、遇到阳光,这些因缘和合,它就能够生长,这是个以撒种育种为例的比喻。如果没有遇到这些因缘的话,过了那个时候,它就成为无效。但是如果你想消除应当受的业,就是不可能的了。

然而,一个人通过修行,烦恼断尽了,在五蕴已经离散、已经灭尽后,果报就没有一个承受处。这样的话,那么无论造的是现法受业、次生受业、无尽业或者后后受业,都将成为无效。因此,佛教有首偈颂,叫做:假使经百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讲到这里呢,有的人会问,忏悔有没有用?可能有人认为忏悔可以消障,是不是可以呢?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在探讨前,我们谈谈为什么要探讨这个问题。因为在禅修报告或平时谈话当中,很多人经常会提到:我业障很重,我不能修行。那到底什么是业障呢?大家清不清楚?什么是业障呢?我们在这里就探讨一下忏悔到底有没有用,可不可以除。

,其实是两个词。忏,巴利语khama,意为忍,即请求忍可。悔,巴利语āpatti pāṭidesana,意为自说罪。忏悔即自说其罪,请求忍可或原谅。

巴利叫做khama,这个词是梵语ksam或者叫做ksama,它的意思是的意思,也就是请求忍可。那呢巴利叫做āpatti pāṭidesanaāpatti是指罪过、过失;pāṭi是一种前缀词,它的意思是反向的,或者对自己的;desana是说。āpatti是罪过,pāṭi是自己,desana是说。它的意思是自己说,自己表白自己的过失,发露自己的不善心、非行。所以忏悔就是自说其罪,请求忍可,或者请求原谅。这个是忏悔的意思。

但是,我们要清楚,忏悔跟后悔的是不同的。后悔的,巴利叫做kukkucca,也就是悔恨、懊恼的意思。kukkucca表现为对于不应该做的事情已经做了,或者对于应该做的事情还没有做,而内心感到悔恨、后悔、懊恼,是一种心。这一种后悔的心,是属于嗔恨心,它必定是不善的,所以我们把这种心叫做恶作 kukkucca

然而,忏悔的是发露自己的过失。通过发露这些过失,把自己的罪过、过失,把自己的恶业发(露)出来,说出来,然后改过,从此之后不要继续再造,因此是属于一种善业。从他发露之后,他应当改过自新,从此以后他就以造善业,来对于那种恶行,他就远离恶行。通过远离恶行,通过不断地造新的善业,而达到忏悔的的目的。

后悔的、忏悔的”—— 在中文里虽然两个词是一样的,但是它们的巴利语是不同的,而且它们的性质也是完全不同的,这点我们要区分清楚。

讲到忏悔,我们要讲一讲障碍。障碍有五种障碍,叫做‌“pañca antarāyika dhamma。哪五种障碍呢?第一是大家很喜欢说的业障kamma antarāyika;第二是烦恼障kilesa antarāyika;第三是果报障又称为异熟障vipākā antarāyika;第四是毁谤障;第五是违令障āṇāVītikkama antarāyika

第一种是业障kamma  antarāyika。什么是业障呢?我们要先研究一下这里的是障什么?我们说是属于障道。一共有两种:第一是生天之障,第二是解脱之障。也就是说,假如我们修行的人,或者说每一个人,有这五种障碍的任何一种,他就不可能证得禅那,不可能证悟涅磐,乃至下一生也不可能投生到天界,这就称为antarāyika dhamma。比如我们出家人在每半个月诵戒的时候,世尊说:勿妄持障道法,这里障道巴利文是antarāyika,它的意思本来是障碍法

那什么才叫做业障呢?或者换一句话,什么样的业会障道?会生天和修道?在经典里说到:唯有五种无间业才能够障道。这一点,南传北传的说法都一样。如果一个人造了五种无间业的任何一种,我们可以说,已经判了他死刑了,他的今生不可能再有任何的机会证得禅那、证得道果,而下一生不要说投生天界,投生为人都不可能,只能堕入地狱。这种称为业障kamma  antarāyika

哪五种无间业呢?第一、弑母:杀自己的亲生母亲;第二、弑父:杀自己的亲生父亲;第三、弑阿拉汉:杀阿拉汉圣者;第四、恶意出佛陀身上的血,也就是用一种恶心使佛陀身上流血,有如迭瓦达答;第五、分裂和合僧团,这五种称为无间业。

第二是烦恼障kilesa antarāyika。这种烦恼障呢,相信我们在座的没有。烦恼障是什么呢?烦恼障是属于定邪见,也就是很顽固的邪见。如果各位有很顽固的邪见,就可能不会来这里。如果一个人有定邪见,就是决定性的邪见,很顽固的、不放弃的邪见,他不可能证得圣道圣果,乃至连禅那都不可能(证得),乃至连他想在下一世投生到天界跟人界都不可能。

所谓的定邪见就是顽固地坚信三种断见:

第一种呢是称为ahetuka diṭṭhi无因见;

第二、akiriya diṭṭhi无作用见;

第三、natthika diṭṭhi虚无见。

无因见就是认为所有这些世间都是偶然的,没有原因,没有过去世。

无作用见认为你现在造的善业、恶业不会带来果报,没有未来世。

虚无见就是拨无因果,没有过去世,没有未来世。如果一个人坚信没有上一世,没有因果,没有业果,行善不会有善报,作恶不会有苦报,这是断灭见,或者说人死了一了百了。如果执著这三种中的任何一种,就叫做定邪见,就是顽固地执著,不放弃这些定邪见。当然,如果他改变的话,那还是可以的。

第三是果报障,或者称为异熟障vipākā antarāyika。什么是果报障呢?果报障在经典里也提到,黄门是果报障,两性人是果报障,畜牲趣的众生是果报障。什么是黄门呢?太监,或者说先天性生殖器没有用的,这称为黄门。或者说有的人在某一个心理状态之下会变性,这是属于两性人。两性人呢就是同时具有男女二根的,或者说在某个时段是男,在某个时段是女等等,会变性。两性人也是属于果报障。为什么呢?因为这一种人的结生心属于无因心。还有另外一种人就是先天性的瞎眼、聋子、哑巴、跛手跛脚、身根不全、五官不全,或者说先天性的痴呆、弱智、智障,先天性的小儿麻痹等等。如果是后天的,像后天的脚断手断,就不属于果报障。但是先天性的,我们说从娘胎里生出来就是这么样的,这种人称为果报障,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结生心很低劣,都是无因心。

任何畜生趣Tiracchānagata,在经典里面讲到,任何的畜牲,它都不可能证果,即使连龙能够变成人,也不可能。好像在律藏里讲到,当时有一条龙,它变为人,然后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后来等它睡的时候,突然又变回了原形,当时把其他的比库吓到了,佛陀知道后,就赶它走。他说:你在此法律当中不会增长。也就是不论你怎么修行,也不可能证得任何的道果的。

然后佛陀就制律说:不能够收畜生来出家,如果已经授具足戒的,他的戒无效。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出家之前呢,授受具足戒时一定要问一个问题:你是人否?为什么要问?你回答:我怎么不是人?但是呢,问题的因缘就是因为当时有条龙变成人,然后去乞求授戒。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现在还是要问,即使你会觉得这是多此一举,但是还是要问:你是男人否?就是为了避免两性人和黄门,因为这些都是果报障。

第四是毁谤障。这里的毁谤障是指毁谤圣者,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对于圣者的言行,感到不满而说出口。要造成毁谤障须具足几个条件:第一他是圣者;第二有声或语言表达,而表达呢有两种,第一种是极端的恶视去毁谤,第二是以毁谤他的德来毁谤。极端的恶视就是说:你不是修行人。”“你不是出家人。”“你不是沙门。”“你不是圣者。这是极端的恶视。如果毁谤他的德,比如说:他没有持戒。”“他根本就没有戒。”“他没有禅那。”“他没有解脱。”“他没有道,他没有果。这是用毁谤他的德来进行毁谤。

在《清净道论》里讲到,这两种毁谤,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都属于毁谤。而毁谤圣者的业,《清净道论》里面说重如无间业,是很重的,它不仅仅是障道,而且是障生天,就是生天之障。换而言之,如果一个人毁谤了圣者,那可以说他今生不必再继续修行了,他连证得禅那都不可能证得。他下一生想要投生到天界也不可能了。

不过呢这种毁谤障还是可以免除的,我们就《清净道论》里讲到一个故事。曾经有两个比库,他们一起出外托钵,一位是年老的,一位是年轻的。当他们来到一家门口之后,他们都得了一勺热粥,那位年老的比库呢,那个时候就由于肚子里风界的搅动,他感到肚子痛,他就想:现在我刚刚得到了这勺热粥,我喝下去,将会是很好的。于是,他就坐在当时那家人用来作门柱的一根木桩上面喝粥。那位年轻的比库看到后,感到很不耐烦,就说了一句:看这个人饿成这样,真让我们丢脸,他就这样说了一句话。那位老比库不说话,为什么呢?因为,当时这位年轻的比库认为他是由于饥饿才这样吃,然而当时那位老比库这样想:这个粥趁热喝下去,可以消除我肚子里由于风大带来的痛。他是用一种治病的心去喝粥。等他们托完钵用完餐之后,那位老的比库就问年轻的比库说:贤友,你在佛陀的教法当中有什么立足处呢?那位年轻的比库他说:尊者,我是初果圣者,就是我是入流者。那位老比库就说:你是不是不想为更高的成就而努力呢?那位年轻的比库说:那怎么一回事呢?那位年老的比库把自己的证量说出来:因为你毁谤了漏尽者,就是一个断除烦恼的人。当时那位年轻的比库就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急忙就向这位年老的比库忏悔。忏悔之后,他的道障就去除了,但是,他的毁谤的业仍然没有去除。

第五是违令障。āṇā是命令的意思,Vītikkama 是超越、违犯,违犯了命令。什么是违犯了命令呢?这里的命令是指世尊制定的学处。这里的Vītikkama是指故意的、有心的,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只是对比库来说)一个比库故意地、有心地去违犯世尊所制定的学处,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在这里有几个条件,第一个他必须是以比库的身份,如果一个人现在是比库,后来他还俗了,那么还俗后,这种业障就不成为障道。或者说虽然他不再受戒了,但是还认为自己是比库,这也成为障碍。还有呢就是他有心,如果是无意的犯戒就不算,即使连阿拉汉圣者都还会有无意的犯戒,但是有心地、故意地违犯会就成为障碍。如果违犯了之后,在有两种情况下,这种障不能消除:第一他明知而不忏悔不认罪,或者说当僧团举行羯磨并举他的罪以后,只要这个罪没有解除,他也不可能证得。所以呢就要解罪或者出罪,还有另外就是他要忏悔。如果他忏悔,那这种违令障就消除,然而他所造的故意犯戒的恶业还在。

因此,在这五种障碍法当中,业障、烦恼障跟果报障是不通忏悔的。

如果现在大家还说:我业障重。业障重,你就不用来禅修了,回家吧。(笑)

这里的业障是指障道的,如果你真的是造了五无间业,今生可以说你在努力,照样可以为你以后造一些禅修资粮。烦恼障呢,我想如果大家没有烦恼障也不会来这里听法。果报障那可没得救了,如果一个人有果报障,已经就会影响他这一生的整一生,除非下一生才修炼,要不然他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果报障是在结生,就是我们在生命的一刹那,就已经先天性地已经决定了,你今生不能够去求了。也就是说你的先天性已经决定你今生修行不能够证得任何的成就了,也就是无因结生,包括舍俱的推度心,包括舍俱的不善果报推度心跟善果报推度心,都是这么样的。

而毁谤障跟违令障是可以通过忏悔来消除的。这里讲到的忏悔,是指通过忏悔才能够消除生天的障跟解脱的障。也就是说一旦一个人忏悔了,毁谤障将不成为毁谤障,不成为障。通过忏悔,一个人的违令障不成为障。但是,通过忏悔并不能消除恶业,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毁谤了圣者,他忏悔了,毁谤障不成为障,但是毁谤业还在。一个人如果是犯戒,故意违犯了世尊制定的学处,那他忏悔了,忏悔了他还可以修行,但是他故意犯下的戒、他的不善心所造的不善业还在。就犹如我们在上次讲到伍巴离尊者在两个大劫以前的过去生,当时他是个王子,他对自己的身份很骄傲。当时他看到一个独觉佛,看他很不顺眼,用各种方式去骂他。结果很快他就头痛发烧,在他随同伴侣的陪同之下,他向那位独觉佛忏悔。忏悔后,可以说他的那个毁谤障没有了,但是他的业还在,这使他在很多世中仍然在受苦,乃至到最后生,仍然投生到很下贱的家庭,是不是?如果是通过忏悔,能够消除那个业的话,那么他不可能在最后一生投生为理发师(一个宫廷的剃头匠),所以忏悔是忏障不忏业,因为造了业。同时对于犯戒也是,如果一个人,假如认为犯戒之后,他一忏悔,那连业也没有,那他可能是(应当不受)

例如:假如我们现在知道有一位居士,他准备一批物品供养给僧团,然后你说:你不要供养僧团,你供养给我。结果那个居士就把那批东西供给了你,你得到了本来应该供养僧团的东西。这位居士转供养了你之后,这些物品叫做尼萨耆亚巴吉帝亚,就是应当舍去的。当你舍了这些物品之后呢,必须得忏悔,忏悔了你的戒就得到清净。等你忏悔后,那些物品还要还给你。为什么呢?因为你所得到的这些东西,其实是属于你的,但是你是不如法所得。因此当你忏悔之后呢,僧团接受你忏悔之后,那些物品还给你。那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依然可以一直做这样的事。因为你一忏悔、一把罪说(出来),那连业都没有,那不是很便宜了你?是不是?因此你(虽然向)僧团忏悔,罪业依然还在,只是说由于你想要占僧团便宜的障道的这种障碍已经消除了。

所以当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之后呢,我们经常要行忏悔。就是如果我们身、语、意方面对于僧团啊,对于出家人啊,造了这些(不善业),我们应当忏悔。在上座部佛教里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经常都会忏悔。例如现在我们在一个僧团里共住,或者说例如有一个在家人邀请一位比库去一个地方供养、应供、教禅,那么等这位比库快离开的时候呢,所有在家人都会跪在比库面前,他们说:尊者啊,如果在这段期间,我对你有任何身语意,或者有意或者无意的冒犯,乃至令你生起不悦,请尊者慈悲的能够原谅我。一般都是这么说。而在僧团当中也有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如果当一位比库想离开一个僧团里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他往往会在禅座禅修之后,然后在僧团聚会的时候,就会向僧团宣告,他说:尊者长老们,我在这段期间,如果有任何身、口、意方面对僧团的冒犯,(或者说我经常使用僧团的物品),我请求僧团的原谅。就这样表达,然后当时僧众一起说:Sādhu! Sādhu! Sādhu!就是原谅他了。这种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就是说我们经常(这样做)。如果我们冒犯了僧团,因为僧团很可能大众聚集,有圣者,如果我们对僧团有身、语、意方面造作的不善,我们要请求原谅,不要让这些不善成为我们修行的障碍。甚至在斯里兰卡的(西里噶拉尼亚噶丝拉玛,地名)一带,他们每天都会要互相随喜功德,互相忏悔自己的任何三门(身、语、意三门)的过失。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很好的传统,因为这样的话他可以免除很多不必要的障碍。因为,特别适合于爱批评(的人),一个人想到什么说什么,那很容易会对佛、对法、对僧、对圣者、对出家人会有所冒犯。如果我们经常的表白、发露,将会使我们修行,逐步的(去)证得涅磐。

好,今天的业、忏悔、除障就讲到这里,后天大家继续一起来学习。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 me puñña, āsavakkhayāvaha hotu.

Ida me puñña, nibbā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ññabhāga sabbasattāna bhājemi,

Te sabbe me sama puññabhāga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涅盘助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ādhu! Sādhu! Sādhu!

萨度!萨度!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