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由众多居士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四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业的分类
一》


玛欣德尊者讲于江西佛学院
 
我们大家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各位禅修营的大德们:晚上好!

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应该是佛教徒、佛弟子,做为佛弟子,最基本的信仰是佛、法、僧(佛陀、正法与僧团)。同时做为一个佛弟子最基本的信念应该是相信因果,相信缘起,相信业果法则。

今天我想要跟大家一起来学习的,就是关于业,它的种类、它的运作以及业有什么规律。如果我们要讨论业、学习业,我们应该先要知道什么是业呢?

业,巴利语叫做kamma,缘自字根kaka的意思是,我们在其它的一些词语里也可以发现这个字根,就像karoti,它的意思就是作;Karanīya,是应该作的。所以kara表示,是动词的词根。在梵文里叫karma,古代翻译成羯磨,巴利语读成kamma,字面的意思是行为、造作、工作、作。我们说的工人kārakaKammaKaroti作;Karasami,我想要做,就有这样的意思;kata的意思是已经做了,它们的词根都是ka

那么什么是业呢?任何在身、语、意方面有意识的行为,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是业。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有意地去造作身体的行为或者说一些语言,或者说造作一些思想,只要我们含有意志的、有意识的行为,都可称为业。

然而在究竟的角度上说,业是指所有善和不善的思,Kusalaakusala- cetanā。也就是说真正造业的是在心里面的,在名法里的思心所,是由思心所直接造业所作用的。

如果从阿毗达摩的角度来分,我们的心总是去认知外在的一些对象,心的作用就是能够识知任何外在的对象,我们称为所缘。心是能缘外在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乃至思维的对象,这些都称为所缘。

一旦我们有心生起,必定会伴随着一定的心理作用,而伴随的心理作用我们称为心所。心所是一生起同时生起,一灭同时灭去。同时它也是取同一个所缘,就是取同一个对象,而且它们是成组成组生起的。

一个心生起,最低限度共有七个心所伴随着一起生起,这七个心所分别是: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跟作意。其中的触、受、想、思的思就是造业。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说:CetanahabhikkhavekammavadamiCetayitva kamma karoti-kayena vacaya manasa。这个是佛陀在《增支部》第六集的63经里面说到的。它是什么意思呢?佛陀说:诸比库,我说思即是业。因为思而造作身、语、意之业。

这里很明显说到了思就是造业的,我们真实说到的造业是由我们所说的名法,在名法中又主要是思心所,思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到的类似意志行为,意志的心理作用。但是,从阿毗达摩角度上说得更准确,更精准,它是思心所。

思心所在整个名法当中称为名聚nāma kalapa,它所起的作用就犹如一个公司里的经理一样。一家公司有老总,下面还有经理,经理主要的作用就是他不但自己要工作,同时还要督促他的手下工作。思在一个名法里面,就是我们认知一个活动时,是由很多种很复杂的心理活动一起去执行的,其中思心所不但自己造业,同时还要督促其它的心理作用一起发生作用。思心所在产生作用的时候是在造业,因为有了思,所以我们才会去造作身、语、意这三方面的业。

除了佛陀以及诸阿拉汉之外,任何思都是业。也就是说一位佛陀和已经断尽烦恼的阿拉汉所生起的心,不会生起不善思,也不会生起善思,他们生起的是唯作心。因此,虽然佛陀和诸阿拉汉所生起的心也有思,但这种思不会造业,它只是产生它的作用,只是执行督促心和心所去识知目标而已,它没有留下任何业的种子。因此我们说假如一个人造作一些行为,如果他是没有意识的,没有心念的,不是故意的,这些行为并不构成业,因为没有造作业的重要的因素,就是思。

我们下面再来讲业的分类。我们先以一种业来分,一种业就是我们刚才所说到的,佛陀说:我说思即是业。这里的思只是一种思心所,特别是速行心里面的思心所,它是执行造业的。

另外一种是两分法,两种业,善业和不善业。善业是由速行心里善的思造下的,不善业是由速行心里不善的思所造下的。因此我们说Kusala kamma是由kusala cetanā所造的,也就是善业是由善思造成的;akusala kamma是由akusala- cetanā所造的,不善业是由不善思所造的。

有人会说:不是还有一种无记业abyakata吗?abyakata在古代翻译成无记,或者说我们可以理解为无记,但abyakata的意思是什么呢?无记,这里的记是明确地说,授记的记也是这个记。不能够明确地说的,既不是属于善的,也不是属于恶的(不是属于不善的),这称为无记。我们应当怎么样去理解呢?我们可以先从心的分类来分,依心的本性可分为四类:第一类称为akusalacitta不善心;第二类是kusalacitta善心。;第三类是vipakacitta异熟心,异熟心是从巴利的直译,vi不同的,paka是成熟,不同的成熟称为异熟,它的意思就是果报心;还有一种是kriyacitta唯作心。

欲界一般可分为五十四种心,其中不善心有十二种,善心有八种,果报心有二十三种,唯作心有十一种。色界并没有不善心,色界的善心、果报心和唯作心分别有五种。无色界的善心有四种,果报心有四种,唯作心也有四种。对于出世间心来说,善心有四种,果报心也有四种。因此五十四种欲界心,十五种色界心,十二种无色界心,再加上八种出世间心,一共是八十九种心。

在这些心里面,所有的心都有思心所,但是只有不善心、善心里的思心所才能够造业。果报心只是在体验由于过去所造的业带来的果报,因此它本身不造业,我们不能说果报心有业,它只是业的结果,它是一种体验。那么唯作心呢?唯作心只是发生它的作用,不留下任何业的痕迹。就像佛陀讲经说法、度化众生,但是我们不能够说佛陀因此就会造下善业,这些只是唯作。如果是业的话,必定会留下业的因(业的种子)在那里,这些种子是种因。由于一切的佛陀和阿拉汉们已经没有了烦恼,所以他们产生的心都不能够造业。因此,在果报心和唯作心里的思,我们不称为业,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说不善心里的思称为不善业,善心里的思称为善业。

我们再看业的第三种分类,这三种业是从来分的,也就是我们说到的身、语、意称为三门。

精确地来说,身业其实是由于我们心生起了想要发生身体行为的这样的思,然后由于这样的思,相应的名法,会产生很多心生色法,而由于心生色法里的风界为主的带动而产生行为。因此我们所说的身业,是表现在身表里面的思。

语业也是由于心生色法里的地界很明显,然后它在我们的喉咙里产生。就象一个人想要造不善业骗别人,首先他会先产生想骗人的心,然后通过骗人的心念产生很多心生色法,散播到喉咙,而喉咙说出来的话称为语业。因此还是要先有思,然后才会有业。

意业本身想这个想那个,想一些贪欲的东西、生气的东西,这些是不善的意业,我们现在在听闻佛法、持戒、禅修,这些是属于善的意业。

所以佛陀这样说:

Manopubbagamā dhammā manoseṭṭhā manomayā

Manasā ce paduṭṭhena bhāsati vā karoti vā

Tato na dukkhamanveti cakka'va vahato pada

这是法句经的第一首偈颂,它的意思是: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若以邪恶意,或说或行动,由此苦随他,如轮随兽足。

这里的诸法,就是指所造的业,业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果报、境遇,它是由于意为主导,意先发动。这里的”seṭṭhā,就是最终的、最上的。Manomayā是由于意所造成的、意所生成的。Manasā是通过意,ce 是假如,paduṭṭha的意思是邪恶的、不好的,假如是通过邪恶的意,然后bhāsati是说话,karoti是作,或者说出不好的或者行动,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要造作恶行,他先有恶意,恶的意生起然后才会去做。如果一个人想要骗人、骂人、挑拨离间、诽谤,都是先有心念,由于心念生起了才会去造作。然而由于他造作的,Tato是从那个之后,na是这个造作的人,dukkhamanvetidukkha是苦,manveti是跟随它。cakka'va vahato pada. Cakka是轮,就是车轮。Vahato是拉车的野兽,像牛呀,驴呀、马,pada就是它的脚。不论拉车的那些牛、那些畜牲跑到哪里,后面的轮子都跟着它。这个是通过不善念、不善心所造作不善行,不善语。

在法句经的第二首偈颂佛陀接着又说:

Manopubbagamā dhammā manoseṭṭhā manomayā

Manasā ce pasannena bhāsati vā karoti vā

Tato na sukhamanveti chāyā'va anapāyinī

它的意思是: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若以清净意,或说或行动,由此乐随他,如影随形。

由于一个人有了好的心念、善的心念、清净的心意、有信心的心意,pasana就是清净的、具有信心的、宁静的、澄净的意思。如果一个人的心意很清明、有信心,他所说的话,他所做的行为都是属于清净的。由于他造的是身、语、意的善业,当这些业成熟,将会带来乐的果报,就犹如一个人走着,他的影子跟着他一样。   

从这两首偈颂里面,我们可以分析出两个要点。第一是所有的身体的行为和所说的话都是由意所造成的,因此佛陀说在身、语、意三门的业当中,意业是最重的。这和耆那教不同,耆那教说在身、语、意三门中,行动是最重要的。但是佛陀说意是最重要的,没有意业就没有身体行为和语言。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说manoseṭṭhā manomayā,意是最终的、最上的。那第二个要点是什么呢?在这里也给出了业的法则,业的定法kamma niyāma kamma是业,niyāma是规律、定则、定律。我们平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一个人造了善的业,业一造下立刻就会成了,因为心是很快生灭的。然而由于心所造下的业,他的思留的业的力量仍然在,当种种因缘成熟就能带来善的果报,称为乐报。反之,如果一个人用恶的念头、恶的心念、不善心念造作身体行为和语言,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带来恶的果报、苦的果报。业是不依任何人的意志去改变,是独立运作的,即使是佛陀,也不可能去扭转业的定法。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了什么样的种子,因缘成熟就能够带来相应的果报。

我们用种瓜的例子来说吧,如果一个人种了西瓜,他撒下西瓜籽,当因缘成熟时,就能够结出西瓜来。如果种的是苦瓜,如果空气、土壤、水分这些因缘成熟,所得到是苦瓜,不可能说种的是西瓜,收到的是苦瓜;种的是苦瓜,收的是西瓜,甜的就是甜的,苦的就是苦的。善业和乐的果报相应,而恶业和苦的果报相应,这是业的定法也就是规律,佛陀只是发现这个规律而已,他自己即使成了佛,也要承受由于过去所造的不善业所带来的果报。因此我们造下了不善业,就必须要承受。如果我们造的是善业,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就能够享受它所带来的果报。

现在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造了业必定要受果报,对不对?一个人造了善业必定会得到善的果报,一个人造了恶业必定会受到恶的果报,对不对?(学员答:对)     

我再问:善的果报必定是由善业所带来的,不善的果报(就是恶的果报)一定是由不善的业带来的,对不对?(学员答:对。)

那前面那句对不对?(学员有的答对,有的答不对)。我们以后也许会讲到一部经,这部经就是讲佛陀的教法跟其它教的不同。其它教,就是外道,他们认为造的业必定要受果报,佛陀说不一定,但是往往会受果报。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尽量强调,就像刚才所说的,如果我们造了善业,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带来善的果报;如果没有成熟呢?会不会带来果报?我们以后就会知道,现在继续往下听。

下面呢,我们再来讲业的分类,就是第四种分类。第一是依作用来分的,可以分为四种;第二是依成熟的顺序来分,也可以分为四种;第三是依成熟的时间来分的,也可以分为四种;第四是依成熟的地,就是投生的地方、在哪里成熟,也可以分为四种。

我们现在先讲第一种,依作用来分:业的分类一是依作用kicca来分,它可以分为令生业janakakamma、支持业upatthambakakamma、阻碍业upapilakakamma以及毁坏业upaghatakakamma

我们先讲令生业janakakamma这是在结生以及在生命期间产生果报的名法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果报心,包括心所、果报心以及业生色的善或不善的思。令生业的意思就是说令我们投生的业。

现在我们大家都是人,那么我们的令生业必定是投生为人的业,而能够投生为人是属于善的业还是不善的业呀?善的业。为什么?因为人是善趣还是恶趣呀?是善趣。善趣必定是由善业所造成的。

那么我们这里所说的结生patisandhi就是我们说到的在生命的第一个刹那。这种业在生命的第一个刹那开始,就带来了果报的名法和业生色,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在缘起中说:avijjapaccaya savkhara, savkharapaccaya vibbanam, vibbanapaccaya namarupam,  nama-rupapaccaya salayatanam,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其中的结生就是在行缘识、识缘名色这个阶段。行就是过去所造的业,这种业在我们投生的时候,也就是这里所说到的令生业,savkhara就是行,Vibbana就是这里的,patisandhi Vibbana结生、结生识。由于结生识是一种果报心,它会带来跟它俱生的果报心所,叫作异熟心所以及业生色。如果我们做为人的话,业生色有三十种,分别是: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心依处十法聚。结生识称为Vibbana就是识,跟它一起同时的是果报的心所。

如果我们是人,假如我们投生的果报心是三十四个的话,那么其中的名nāma是三十三个心所。还有rupa就是三十种色法。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vibbanapaccaya namarupam,识缘名色。

这里的识跟名色不是时间上的差别,在二十四缘里面它们是称为sahajatapaccayo, abbamabbapaccayo,就是俱生缘跟互相缘。它们生是同时生,而且它们互相支助、互相作用。这里所讲到的行是令生业带来的结生是属于识,而果报名法跟业生色是名色。

我们在生命期间,也是在我们一生当中,造成我们投生为人的业,在我们整个生命当中都在产生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令生业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就像一个人出生就很丑,他可能会一生都很丑,是不是?一个人出生就很矮小,那他长大了,一直都是那样,不可能长高了。一直是个小不点的人,到40岁时能变成一个彪形大汉,那是不可能的,是不是?为什么呢?令生业决定人的一生。如果投生为狗就不可能变成人,一个人投生为人不可能成为其它,为什么呢?令生业在整个生命期间都产生着它的作用,它的作用本身是属于果报,善的业带来善的果报,不善的业带来不善的果报。我们是人,那我们在过去生所造的某一样的业,在我们临终的时候成熟,死亡后投生为人。

如果我们想要弄清楚业的法则,业是怎么样产生?令生就是怎样带来结生?我们先要明白一个人或者一个有情,一个众生,在临死的时候会经历什么。一个人在临命终时将见到三种所缘的其中一种,所缘arammana的意思就是对象,我们心的对象。任何一个有情,当他在临终的时候由于业即将成熟,因此可能有三种体验,会看到三样东西的其中一样:一是业kamma;二是业相kammanimitta;第三是趣相gatinimitta

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产生呢?它的现起是因为遇到了因缘成熟,即将产生下一世结生心的过去业。一个众生在临命终的时候,他在一生当中造下的业,甚至过去生的业都会争着成熟,只要它能够成熟,就会带来下一生的结生。因此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成熟的业可以决定他下一生的整一生的。

我们在这里先讲第一种:业kamma。这里的业并不是我们刚才所说的业,这里的业会使一个临终的人看到一些迹像,这是由于过去所造的善或不善的业或者思所导致的。如果一个人经常布施、供养,那他在临终的时候,很有可能看到自己在布施。这种布施的影像呈现在他面前,而且当他临终时所体验到的、所造作的这种业,犹如他正在造作一样。往往在临终的时候,一个人会体验到自己曾经造过的那些业,历历分明,很清晰,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有时候会说他看到什么,或者会回忆起他一生当中所做过的很多业。正如现在西方开始兴起的临终经验学,就是从很多医学上称为假死者,也就是死后又复活的人,从他们的描述中可以发现,一般当一个人将死的时候,他一生所做过的事情像放电影一样而且很清晰,为什么?这就是因为过去所造的业在争着成熟,他会体验到像放电影一样,好像真的在看,又一次在经验一样。

第二是业相kammanimitta,这里的kamma是业,nimitta是影像或者征兆。是过去造作善或不善的业时,所识知的颜色、所使用过的工具等,比如一个人曾经去礼拜过佛塔,他用花去供养佛塔,假如这种供养佛塔的业在他临终的时候成熟,他很可能会看到佛塔的影像,或者会看到他所供养的花的影像。如果他看到的是自己在供养,这是属于业,如果他看到的是他所供养佛塔的影像或者所供养的物体,这是属于业相。

又比如说如果一个虔诚信徒习惯供养,他在临死的时候很可能看到僧或比库的相,他经常习惯于用食物去供养僧团,在临死的时候他可能会看到自己经常去的寺庙,或者看到僧人在排队,就是看到僧人的影像,这就是属于业相。

假如是个军人或者杀手,在临终的时候可能会看到枪,或者其他凶器,比如刀。如果一个贼经常去撬别人的东西,他可能会看到他撬的东西,这是属于不善的业相。又或者经常为非作歹的人,在他临终的时候,可能会看到被他杀的人临死的时候很悲惨的影像,或者看到流出来的血,这都是属于业相。或者如果一个军人很喜欢打仗,在他临死的时候看到战场,看到很多死尸这样的景像,这些都是属于不善的影像。

还有一种是趣相,趣gatinimitta,就是将要投生的地方。因此趣相就是即将投生之处的征兆或者影像。如果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看到火或者听到了很凄凉的哀叫声,或者听到了一些吼叫声,或者看到一些很凶的怪物出现在面前,这很可能是地狱的相,也就是他将要投生到地狱的征兆。

一个经常作善业的人,在临终时候可能会看到很漂亮的天人,或者看到天空很明亮、很殊胜的光明,或者听到一些天乐,或者可以看到一些天人来迎接他,这是即将投生到天界的相,称为瑞相。

如果一个人在临死的时候,看到了山林、原野,这是属于什么相?投生到哪里? (学员答:投生为畜牲。)如果一个人在临死的时候,投生鬼道,会看到沼泽。如果一个人在临死的时候,看到一个去世的亲戚朋友,看到一些不认识的人站在他旁边,这个是属于什么相?鬼道的相。我们了解到一个人、一个众生在临终的时候,他将会体验到这些,而其实这些都是由于他的业准备成熟的征兆。

如果一个人经常做布施、供养,在他临终的时候,很可能看到他当时布施的影像,这是属于善业。由于这种善业,他下一世可能会投生为人或投生为天人。这是属于由于看到了善的业而投生到善趣,那布施的业就是他投生为人或天的令生业。

如果一个人曾经杀害过动物,在他临死的时候,突然见到自己曾经所杀的动物死的很惨的影像,比如有人喜欢吃鸡,经常宰鸡,然后在临死的时候看到鸡在挣扎,断头、断脚,他死了可能投生到饿鬼或地狱,或者投生为畜生。由于杀的业在他临终的时候成熟,就是不善业,而这种杀的业是他的令生业,使他投生到鬼界、恶趣。这种称为令生业。

我们在讲了令生业之后,再讲下一种业,支持业upatthambakakamma,这种业是没有机会成熟与产生结生的业。它很不幸,争不过其他的,但是它能够支持令生业延长由令生业产生的恶报或者苦报,或者支持由令生业产生的五蕴。支持业就是在前一世临终的时候并没有带来果报,不能够使一个人投生,但是在下一生生命期间,它能够发挥作用。用我们现在话来说,支持业是个见风使舵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它会使好的业更好,而坏的,它会落井下石。我们举人为例子。由一个众生能够投生为人,他的令生业是善的还是不善的?善的。那么其它的善业将会在一个人的生命期间,会支持他,使他更加健康长寿、丰衣足食,拥有富贵、地位、名望、权利等等。

假如一个人,虽然投生的令生业是人。但是,可能他的业是属于多病的业,也就是他的结生业和令生业可以导致他一生有很多病,象药罐子。其它的不善业也可能会支持这种令生业,而令他经常受到病痛的折磨,使他医而无效,延长他的病痛。

如果一个有情,以不善的令生业投生动物的时候呢,支助业就会支持这种不善业产生更多的苦,也可以延长他的寿命使他越来越苦。

如果一个人由于不善业投生到地狱,本来寿命也许有一万年,由于其它的那些不善业在他在地狱的寿命期间成熟,所以令他更长的时间持续地在地狱里受苦。这是属于不善的支持业。

业本身有个法则,就是好的越来越好,不好的越来越不好。就像我们寻找职业一样,如果找对了,那么很可能得到很多机遇,得到上司的赏识,自己的才华得以发挥,春风得意,妻敏子善。假如一个人本来就很倒霉,祸不单行,走出门口就摔跤。支助业就是有一个特点,使好的更好,使不好的越来越不好。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在行善的时候,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要尽量生起善心,而且只有当我们生起善心、有善念、有善行,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很多的助缘助成我们,当产生果报的时候呢,这种果报就会越来越殊胜。

如果一个人的心经常是很污秽、很下流,那产生果报的时候呢,可能会感觉到这个不顺心、那个不顺心。就是由于业会使很多小的业,附带的业,推动主要的业,使好的越好,使不好的越不好。

下面我们再看第三个业叫障碍业upapilakakamma。这种业也是没有机会成熟,产生结生的业。但它能阻碍令生业,缩短其产生乐报或苦报,或对抗其产生果报,这是障碍业。

我们举善的令生业跟善的障碍业为例子。由于善的令生业使一个有情投生为人,但是由于不善的障碍业,使一个人本来很可能投生到高贵的家庭,或者天生很优越,但是在临终的时候,可能会有些附带的业使他投生到下贱的家庭,这个是属于障碍业。

或者一个人的令生业本来可能是很健康,但是由于不善的障碍业而使他多病。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也是这样的,由于我们过去生所造作的那些不善业会在我们的生命期间不断地成熟,虽然我们有善的、好的令生业使我们投生为人,但是我们一生中还是有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像钱财损失呀,甚至倾家荡产、亲友离散、妻离子散,这都是由于不善的阻碍业在发挥作用。

有些人为什么在从事一些事业,比如搞投资的时候,可能会青云直上,但是可能一夜之间一败涂地呢?就是因为不善的阻碍业产生效应,使一个人在生命当中起起落落。又比如一个人的寿命本来可能很长,但是由于障碍业,使他变得短命。如果一个人本来可以很漂亮很美丽,但是他的障碍业可能会使他变得很丑。

那对于不善的令生业,我们举一个狗的例子。由于一个众生投生为狗,这必定是不善的业。然而它的障碍业是属于善的障碍业,因此这只狗可以获得好吃的东西,还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它的主人很疼它、呵护它,一生病,主人就会立刻会带它去看病,能够得到很好的看护与医疗,这就是宠物狗、宠物猫。这就是由于不善的令生业投生为狗,但是善的阻碍业却使它能够得到很好的果报。就像一个人如果经常不持戒,作恶、杀生,那这种业在他临终的时候成熟,使他投生为狗,但是他也经常布施或者乐于帮助别人,这种业就造成他的令生业虽然使他投生为狗,但是一生还是能够丰衣足食,乃至可以做只很快乐的狗。

第四种业是毁坏业,毁坏业是可以终止其它较弱的业。较弱的业是指善或不善的业,不让它继续产生果报,从而引生自己的果报。毁坏业,就是有时我们看到的一些意外死亡,比如一个人出车祸或者一些灾难中的死亡,这往往是毁坏业在产生作用。一个人本来有可能活到八十岁,但是由于他过去曾经杀害过某一种生命,或者曾经很残酷地虐待或杀死动物。虽然过去生,他虐待动物的业没有在他临终的时候成熟,但是有可能在他今生成熟,由于他过去所造的这种杀业是很残酷的,在今生成熟的时候,也可以终止他今生的生命。假设一个人本来可以活到八十岁,那么很可能在五、六十岁时,这种业产生果报,令他终止生命,被杀或者受到一些灾难。

同时,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往往几种业会争着成熟,毁坏业可能会争着产生,而其它业也有可能会争着现起。有一个禅修者,在观察过去世的时候,他看到自己前一世临终的时候有几个影像,看到自己帮寺院扫地的影像出现,又看到喂鸟的影像出现,然后又看到用花去供佛的影像出现,这几个影像争着出现,但最后只有一种业成熟,使他带来结生。

在这里,我们讲一个佛陀在世时的故事。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对很有钱的长者子,就是纨绔子弟或者富家子弟,他家里很有钱,因此他想,家里这么有钱,我的儿子不用去工作,一生都享用不尽。于是,他就不请老师教儿子,也不教儿子做正当职业,而是经常去教儿子去享受娱乐,比如去欣赏歌舞啊等等。等他的儿子长大后,他替儿子找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女孩。那个女孩也是家里非常有钱,女孩的父母也是认为自己家里那么有钱,根本就不用让女儿那么辛苦,于是也不让女儿去学些手艺,只是在家里享乐。后来这个富家子弟就和这个有钱的千金结婚了,结婚之后呢,他们就过着非常富裕的,经常花天酒地的生活。后来,双方父母都去世了,这一对夫妇继承了双方父母的资产,他们非常有钱。正是由于这些钱是没有用血汗赚来的,所以他们不知道珍惜,只知道喜欢歌舞、喝酒、赌博,因此引来一大群狐朋狗友。由于这一对富家夫妇出手很大,赌博输了,会下很大的赌注,如果他们一高兴就用很多的钱去赏他们的朋友,因此在不到几十年时间,就把父母留下来的遗产花光了。钱财花光了之后,那些酒肉朋友一个都不肯帮他们,这一对夫妇就流落街头乞讨。后来就有一帮专门打家劫舍的地痞流氓发现这个男人有很大的块头,于是就叫他加入他们的团伙,一起去打家劫舍。有一天,这个抢劫团伙正在作案的时候,当头的就叫这个富家子弟看风声,他们进去抢东西,结果就遇到官兵埋伏。有人去报告国王,结果呢,那些犯罪团伙逃跑了,剩下这一个富家子弟被逮住了。那个时候的律法是,凡是抢劫一定要处死刑,于是这个过去的富家子弟被国王判处死刑。在送到行刑的路上,有一个以前曾经跟他一起寻欢作乐的妓女看到他,当时这个妓女生起了怜悯心,于是给他几块饼,再给他一点水。这个富家子弟带着枷锁继续走,走到半路,他看到Sāriputta舍利弗尊者正在路上托钵,于是他想:啊!我一生也没做其它的善业,现在我手里有水,应该也要积累点善业。他生起了善心,把饼和水全部供养了Sāriputta尊者,他为自己的善行感到很高兴,在前往刑场的过程他都很高兴。当他受刑的时候就出现了很漂亮的景象,那时他已经不再害怕了。然而就在侩子手快要起刀的时候,突然他念头一转,又想起过去曾经跟供养他的那个妓女风花雪月的一段情,就在那个时候手起刀落了。结果这一个富家子弟投生到哪里呢?投生到很低等的畜牲,因为在临终的时候他造了很强的业。他供养的是一位阿拉汉圣者,这是很强的善业,因此临终时,他看到了很漂亮的景象,他为他所做的事感到很高兴。但是他的念头一转,当时他和妓女的那一段情影响到他,这种业使他投生到更低的一个生命界。

还有另外一个禅修者的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很多业,往往会争着起来。有一位比库,他在观察过去世,他看到在很多世前,他曾经是Tusita兜率天的一个天人。在那一生当中,他也没有生起过其他的那些因缘,就是很喜欢禅修。在Tusita天那边,其他的天人在玩乐啊,享受啊,他也不管,只是喜欢禅修,所以他经常喜欢修慈心,慈心禅那。在他临终的时候,他也进入慈心禅那,他在修慈心,向一切众生修慈。然而偏偏就是在他临终的时候,有一个很漂亮的天女影像出现在他面前。他使劲地想,不要,我要散播慈爱,但是没办法,那个天女的影像又出现,他又继续。就这么样,两种影像一个是向一切众生散播慈爱,一个是天女的影像在那边争着出现。幸好在最后,还算很幸运,他修慈爱的那个业争羸了,使他投生为人,但是他投生为女人。由于他过去生的业也是很强,所以他投生为一个很有钱的人,这是一个禅修者的故事。那么我们今天就先讲到这里,明天晚上继续再讲其它业。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合掌来做回向

Idaṃ me puññaṃ, āsavakkhayāvahaṃ hotu.

Idaṃ me puññaṃ, nibbā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ññabhāgaṃ sabbasattānaṃ bhājemi,

Te sabbe me samaṃ puññabhāgaṃ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涅盘助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ādhu! Sādhu! Sādhu!

萨度!萨度!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