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我们先来讲讲这期禅修营开示的安排。
在这期禅修营中我们将会继续讲我们在上期还没有讲完的关于业的部分,不过为了照顾这期刚来的禅修者,我们打算将上一期禅修营中讲过的主要内容再复习一遍,今天晚上就是以复习为主,我们复习一下业,之后呢,把业的部分讲完,讲完了之后,我们看时间安排,再继续讨论《Cūḷakammavibhaṅgasuttaṃ小业分别经》。
现在大家请合掌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3)
各位贤友、各位法师、各位禅修者,各位居士大德们:晚上好!
我们今天晚上一起来学习业的部分。
业是佛陀教法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根据佛陀的教法,业是支配着我们众生的各种各样的现状的。业是属于缘起中很重要的一环,业是使众生殊胜、低劣的因。因为众生造了业,业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会带来果报。这种果报能造成我们这个世间千差万别,人类的生命也是千差万别的。而业的运作是独立的,虽然业的运作是独立的,但是还是有自己的规律。业力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就从今天开始再来继续探讨业的运作规律与业的分类,以及业是如何表现、如何呈现的。
什么是业呢?业巴利语叫做Kamma,是源于字根Ka,Ka是去作,字面意思是行为、造作、做。它的梵语呢就是karma,就是kar+ma,古代翻译做“羯磨”。在巴利语里面的ka再加上m,它就转成二个m,叫做Kamma。这个是从词源学来分析的。
任何在身、语、意方面有意志的行为,不管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都是业。然而在究竟意义上,业是指所有善跟不善的思(Kusala、akusala- cetanā)。也就是说,业其实是一种心所,是思心所。思是什么呢?佛陀说:“Cetanahaṃ,bhikkhave,kammaṃvadami.Cetayitva kammaṃ karoti-kayena vacaya manasa.”就是《增支部》第六集第十三经当中佛陀说的,他的意思是:
“诸比库,我说思既是业。因思而造作身、语、意之业。”
这里呢,佛陀明确地说到了思是业,也就是业的造作是在思心所里面。
心所是什么呢?心所就是我们所说到的心运作的一种作用。一个心生起必定会伴随着很多的心所,一起同生同灭。也就是说当我们去认知外在的事物、外在的境界的时候,心不是单独生起的,它是很多作用一起生起、一起产生。除了佛陀与诸阿拉汉之外,任何的思都称为业。没有意思、无意的、无念的、无心的行为并不构成业,因为没有造业的重要因素就是思。或者我们说,只要你不是故意的,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去做一样事情,往往不会构成业,没有业。如果你故意去做,就会构成业。
我们先讲业的分类。
业可以分一种,以一种来分,那就是思即是业。也就是说,所有的业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思心所。或者我们说到思心所的意思就是意愿,一个人、一个有情、一个众生怎样做一样事情的意愿,那种动机、意志力,这是思心所。
业又可以分为两种:这两种就是善的业和不善的业。善的业可以称为善思,是由善思而执行的。不善业是由不善思而执行的。为什么说只有两种业,而没有说无记业呢?因为心依照本性可以分为四类,就是四种心:第一种是不善心akusala cetanā,第二是善心kusala cetanā,第三是异熟心vipaka cetanā,第四是唯作心kriya cetanā,不善心就是只要众生生起的贪、嗔、痴的心,都是属于不善心。而善心是拥有智慧的,或者说只要在这种心当中没有贪、嗔、痴或者没有贪、嗔,这种心都可以称为善心。
异熟心或者又称为果报心,是由于过去造的业成熟了,去体验过去所造的这种业成熟所带来果报的那种心,叫做果报心。由于果报心只是体验过去的业,因此它不会再重新造业。
而第四种是唯作心,对于凡夫、有学圣者,乃至很低等的众生都会有唯作心。有两种唯作心,哪两种呢?一种是五门转向,一种是确定心,确定心或者也叫做意门转向心。这两种转向心是属于唯作心,就是五门转向心跟意门转向心也叫做确定心,这是唯作。
然而,包括佛陀在内的一切阿拉汉,他们不会生起任何的不善心,同时他们也不会生起善心,为什么呢?如果是善心的话,它就是业。但是诸佛跟阿拉汉不会造业,他造作的就是唯作,纯粹只是作,并没有再产生结果。正如在《法句经》里面讲到的:“有如天上的鸟飞过不留下任何痕迹。”同样的,一个已经解脱烦恼的人,他造任何业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就是这么样的,这种心叫做唯作心。由于果报心只是体验业的果报,因此它不会再造业,它本身不会造业。唯作心只是作,它不会留下业的潜伏力量在那里,唯有善跟不善这两种心才能够造业。因此,我们说不善业是由不善心造作的,特别是不善心里面的思心所。善业是由善心造作的,特别是善心里面的思心所所造。
那我们再依门而把业分为三种。门就是造业的管道、造业的通道。造业必须得用一种形式呈现出来,呈现在身体行为上的我们称为身业,例如杀生、偷盗、邪淫,这是属于身的业。语的业呢?例如说骗人的话、挑拨离间、骂人、说那些毫无意义的话——绮语,这个是属于语的业。而意的业呢?贪婪、嗔恚、邪见,这些是属于意的业。这些是所谓表面上的反应,就是表现在身体的行为,或者语言,或者纯粹只是在心念当中,起心动念造的业。这是依门来分,分为三种业。
佛陀说:
“Manopubbaṅgamā dhammā manoseṭṭhā manomayāTato naṃ dukkhamanveti cakkaṃ'va vahato padaṃ.”
这是《法句经》第一首偈颂,它的意思是: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若以邪恶意,或说或行动,由此苦随他,如轮随兽足。”
也就是说,无论我们造作是身的业,或者造作语的业,无论这种业是通过哪一种造作的,它都必须得有心念先生起,也就是意念先生起。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说“在身、语、意三业当中,意业是最重的”。而且意业最先生起。由于一个人通过邪恶的意,怀着贪、嗔、痴的心念,他是起心动念或者又有行为,造作的时候就形成了业。而一旦业造作了,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将会带来果报。造不善的业,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必然会带来苦的果报。就好象轮随着拉车的牛啊、马啊等等的脚背后一样。同时如果一个人是用清净的心念、用善的心念而去造作,生起一些善的思念,然后去造作身体方面的善行,或者说语方面的善语。当他做了这些行为之后呢,这是属于善业。善业造作了,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将会带来乐的果报,将带来好的果报、善的果报。因此kamma niyāma,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作了什么样的行为,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你将会得到相应的果报。
那我们再来看业的分类。
首先,我们依作用来分。业依作用可分为四种,它们分别是:令生业janakakamma,支持业upatthambakakamma,阻碍业upapilakakamma,以及毁坏业upaghatakakamma。
什么是令生业janakakamma呢?在结生时与生命期间产生果报名法与业生色等善或不善的思。令生业只会在一种情况下成熟,也就是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在临终的时候,成熟的业将会使他投生到下一世。而从下一世来说呢,使他有了下一世的生命,这种业称为令生业。令生业可以决定一个有情、一个众生一辈子。如果是善的令生业,可以使一个众生投生到人或天的善趣。不善的令生业可以使一个人、一个有情,投生到恶趣、苦处、堕处、地狱等。因此,在一个人临终的时候,成熟或者所造作的业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影响一个有情的下一生。一旦这种业已经带来了结生,就是带来了新的生命之后,它在整个生命期间都会起作用。好象说,如果一个人天生是瞎子,那你无论如何去治疗,都不可能让他的双目复明。如果一个人是天生小儿麻痹,那无论如何治都治不好,是不是?如果一个人天生都很漂亮,那她可能到老时候都还很漂亮,如果一个人天生很矮小,那无论如何长他都长不大。是不是?也许,如果从古代来讲业生色可能会很难理解,很难明白。然而,现在在最近几十年乃至上百年,随着医学跟科学发现了基因,什么是基因呢?基因就是任何的生命,动物包括人的生命,它们基因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人跟猿猴的基因其实90%都是一样的,只是那么一点点不同。每个人的基因都不同,它的排列方式都不同。然而,一个人的基因排列方式,是不是可以决定他的一生和总的发展方向,可不可以?这就是业生色的呈现。如果能够破译出基因,就可以知道一个人一生的大方向,例如一个人的基因已经显示出他很容易得某种疾病,或者说一个人的基因显示这个人可以很长寿,另一个人的基因显示他可能会在中年,甚至在少年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短命的排列方式。当然如果对佛陀的教导有信心,我们认为这个也是必然的,在业生色里面都会显现出来。现在医学界、科学界研究的基因,其实就是在研究我们现在所说的业生色,不过,基因还不是最基础的,业生色要比基因还要更微细,只不过业生色可以影响一个人整生的一生。虽然不是说业生色决定一切,但是,至少来说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整生。如果要改可能也有可能,不过要费很大的劲。
那我们接着讲下面的几个,我们更容易理解。
令生业因为它是一个众生、一个有情在临终的时候所产生的业造成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临终的最后那一刻是很重要的。因为一个有情在临命终的时候,将要快死的时候,它过去曾经造作的,或者说在临终的时候造作的业,其中必定有一种会成熟。然而往往可能很多业都争着成熟,其中有一种很强的业成熟,会带来下一世结生。这种业的成熟,对于一个临终的人也可以体验到。他体验到了什么呢?在临命终时,将见到三种所缘中的一种,第一是业Kamma,第二是业相kammanimitta。第三是趣相gatinimitta。
我们先来讲什么是业,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所缘呢?我们先讲业,而它们的出现是由于遇到因缘成熟即将产生下一世结生心的过去的业。一个有情在即将临终的时候,往往会看到很多景象,有些甚至会在几天乃至一星期以前,会看到一些景象。所以有些人为什么预知时至,由于他看到了一些异象,他知道他快要不行了。甚至有一些要堕入恶趣的人,可能在死之前几天,他会见到鬼或者说见到鬼去找他,他会有这些景象出现。
我们先讲其中第一种:业Kamma。业是由过去所造的善与不善的业或者思。这种业在一个有情即将要临终的时候,他将会体验到犹如重新造作一般。现在让我们大家回想自己曾经造过的善业或不善业,如果是越久,我们的可能越模糊。然而在一个人快要临终的时候,这种业会很清晰地呈现出来。你会感觉到好象你犹如身临其境、重新造作,特别清楚。它跟回忆不同,为什么?因为这种业即将成熟,并带来下一世的果报。例如一个人经常布施,一个乐善好施的人,经常作供养的人,可能会在临终的时候,犹如自己又重新在造作布施一样。这是属于善的业,这是他身临其境,犹如正在重新做布施。对于有些有情、有些人,如果在临终的时候很多业争相成熟,想要带来下一世,那么在临终那一个阶段里面,有些人就会发现到,感觉好象他一生所造的那些历历在目,有如翻旧帐一样,如看电影一样,从小到大,让他可以体验,这些都是属于业,业在临终的时候准备成熟,而令临终者再次体验它。
第二是业相。业相是过去造作善或不善业时所识知的颜色等,或者以前造作时使用过的工具。例如,一个经常行善的人,一个经常布施,比如说他曾经拿花去供养佛塔,在临终的时候,他可能会见到几种影像:可能会见到佛塔的影像呈现在那里。业相跟业不同的就是,如果他看到他拿花供给佛塔的业成熟的话,他会发现到他自己犹如正在供佛塔。然而,如果他只是看到佛塔的影像,这是属于业相。或者说他看到自己手里拿着的花,只是看到花的影像,这也是属于业相。而如果一个人经常造作不善业,比如一个杀手可能会看到一支枪,一个猎人可能会看到那种枪,一个屠夫看到可能一把刀,这些都是以当时在造恶的时候所使用的工具,或者说某一种片段,某一个部分,所呈现出来的影像给一个临命终者体验到。
第三是趣相。趣的意思是即将投生的地方。趣有五种趣或者六种趣。天趣就是投生到天,人趣是投生到人类,阿修罗趣、鬼趣、畜牲趣跟地狱趣,有这么六趣或者称为六道。gati就是将要投生的像、这个影像、征兆,即将投生的地方的征兆。例如一个人如果经常造恶业,或者说他还健在的时候,造了一些不善业,这种不善业,将会在他临终的时候成熟,使他堕落到地狱,那他有可能看到地狱的火或者看到地狱的狱卒,或者看到那些地狱的刑具,那些用刑的器械。或者说他听见地狱那些很凄凉的哀叫。如果一个经常造作善业的人、行善乐施的人,在临终的时候可能会看到很多瑞相。例如他可以看到很愉悦的光明,很殊胜的影像,以及天人,天上的宫殿,或者听到一些很优美的音乐、天乐,这些都是投生到善趣天界的影像。如果投生到人呢?影像是什么?禅修者的报告,一般如果投生到人,他会看到的是红红的一片,这个是什么?母胎,母亲的子宫。
不过呢在这三种当中,根据一般的禅修者来说,更多的是业跟业相,趣相相对比较少,但是也是有。如果一个人看到的是山川,看到的是沼泽,这些很可能是动物或者饿鬼的趣相。或者看到的是已经去世的亲人,看到好像很久都没有见过的,早已经去世的,或者说他死了很久的亲人突然出现,或者看到自己已经去世的父母啊,这些往往是鬼道的趣相。看到的不是真的,不是说真的他的父亲母亲,或者说他的一些去世的亲人真的还是那么样像他生前,不是,这说明是鬼道的趣相。
那我再想问一下,如果一个人拥有了禅那,他即将要投生到梵天界,他看见的是什么?(是禅相)如果说一个人他有了禅那,比如说他在修入出息念。修入出息念证得了禅那,而且这种禅那一直维持到他临终的时候都不会退,这是属于重业。在他临终的时候,他会经验到很明亮的光在他的面前,那个时候他的心将一专注,立刻就入禅,这叫禅相。如果是投生到色界天的,除了无想有情天的话,其它的并不是禅相。禅相是属于这三种的哪一种?是属于业、业相还是趣相呢?这是属于业相。禅相是属于业相。如果一个人投生到色界梵天,他临终的时候呢,是业相,也就是他看到的禅相而来的。如果是投生到无色界梵天,他所经验到的,如果是空无边处的话,他的禅相就是无边的虚空。如果是无所有处的话,那看到的是无所有。如果是识无边处的话,他的心当时所取到的相是属于空无边处的禅心。如果投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他所取到的相是属于无所有处的禅心。
接着我们再讲支持业upatthambakakamma。这是没有机会成熟以产生结生的业,但是它能支持令生业,延长其产生的乐报或苦报,或支持其产生五蕴。一个人、一个有情、一个众生在一生内会造作很多样的业,是不是?各种各样的业。但是,在临终的时候只有一种业成熟,其它的业没有机会成熟,怎么办呢?它将会在生命期间仍然陆陆续续的会成熟,只要遇到因缘它会成熟,成熟会带来果报。假如一个众生是依善业投生到人的话,过去生他所造的那些善业,只要它没有机会带来投生为人的果报,之前所造的善业都将会在他的生命期间,只要遇到因缘成熟,就能够带来好的果报、乐的果报,这叫做支持业。如果一个有情在临终的时候,如果成熟的是不善业、恶业,例如杀生,结果他堕落到畜牲道。那以前所造作的那些不善业,也将会成为他支持业。支持业的特点是好的会越来越好,坏的会越来越坏。如果你投生到好的地方,支持业会使你越来越好。或者说一旦你做了一个好的选择,之后你很多那些善的业都会在这种业成熟之下,它带来很多更好的果报。坏的呢就会越来越坏,使你越来越倒霉。
我们在这里就举人类为例子。好的支持业就可以帮助人变得长寿,丰衣足食,健康,富贵,有地位等等。不好的支持业呢? 我们以人类为例子。不善的令生业可以使一个人多病,而其它的不善业则可能会支持它,使医疗无效,延长他的病痛。
第三种依作用来分是障碍业upapilakakamma。这也是没有机会成熟以产生结生的业,但是它能阻碍令生业,缩短其产生乐报或苦报,或者对抗其产生的果报。做人总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切都是春风得意的,是不是?人生总是会有很多波折,起起伏伏,起起落落的。为什么会这么样呢?春风得意的时候,也就是因为支持业成熟。如果,自己遭到一些不好的际遇,那就是属于障碍业的情况了。
我们就举人为例子。善的令生业使一个有情投生为人,而不善的障碍业可以使一个人变得下贱、多病,会有钱财的损失、亲人的离散等等。也就是说倒霉的、不如意的、灾祸的,这些很多都是属于障碍业。如果使他的生命中断了,那就属于毁坏业。但是一般在人一生当中,只要它一旦生起不如意的事情,那这些事往往是属于障碍业在起作用。善的令生业本来可以使一个人投生为高贵的家庭,但是障碍业则使他投生为很下贱。如果一个有情很有幸投生为人,但是由于过去也许他经常虐待动物,或者说为非作歹,所以他可能很多病,就像药罐子。或者钱财经常会损失,被人偷了东西,很辛苦地赚钱,结果明明钱刚到手或还没有到手就被别人赚去了,这就是障碍业在起作用。反之,如果不善的令生业使一个有情投生为动物,例如狗,那么善的障碍业可以使它获得美食、照顾、医疗等等,这些就是一些宠物,它们被抚养。
第四种是毁坏业。毁坏业是能终止其它较弱之业,善或不善的业,不让它继续产生果报,从而引生自己的果报。好像最近,无论是在缅甸也好,四川也好,都发生了灾难,是不是?有些人就在灾难中丧生,这是什么?这就是毁坏业。为什么人会因为灾难而丧生呢?投生为人是属于善的令生业,但是不善的毁坏业终止了他的生命,这就是毁坏业在起作用。那些夭折啊、车祸啊,或者说突然病死啊,往往都是毁坏业在起作用。在我们一生当中,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可以看到这些现象。我们现在每个人都能够很有幸成为人类,这证明我们在过去临终的时候成熟的必定是善业,我们的令生业都使我们投生到人。然而,由于令生业,我们过去造作的业千差万别,使我们人也千差万别。有富贵的、贫穷的、高贵的、下贱的、漂亮的、丑陋的、高大的、矮小的、智慧的、愚蠢的,是不是?这些都是属于令生业。而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有的人可能事业很容易成功,有的人经常创业很辛苦却都不成功。有的人学习很好,有的人就是很笨,怎么学都学不好。有的人很健康,有的人很多病,这些很多都是属于支持业或障碍业在那儿起作用。而只要我们在一生中,如果能够享尽天年的话,那么很可能幸好没有毁坏业在我们生命期间成熟。如果有的话,你就不能够享尽天年,这是毁坏业。
因此,业依作用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令生业,使一个有情投生到人趣的。第二是支持业,支持人一生当中生活方面、寿命方面,各种各样的方面。令生业跟支持业往往是相应的。障碍业跟毁坏业是不是跟令生业是相对的?例如令生业是善的话,支持业往往是善的,但是障碍业是不善的,毁坏业往往也是不善的。如果令生业是不善的,比如说造了恶业,那支持业也是不善的,才能支持它,而障碍业则是属于善的。
我们再讲业的第二种分类,是依成熟的顺序。首先成熟的是重业,第二个是近死业,第三个是惯行业,第四个是已作业。
什么是重业呢?重业就是极重、很严重的业,称为重业。近死业是临终的时候的业,惯行业就是经常造作的业,已做业曾经造作过的业。
我们先讲重业。不善的重业,我们说到的五逆罪,弑母、弑父、弑阿拉汉、恶心出佛身血以及分裂和合的僧团,这是属于极重的不善业。如果一个人怀有顽固的邪见,特别是断灭见,否定持戒、布施、禅修等等会带来好的果报,不信作恶会带来不善的果报,这种顽固的邪见也可以使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成为一种极重的不善业,使他堕落到恶趣。特别是造下前面那五种,如果一个人杀害了父亲、杀害了母亲、杀阿拉汉、出佛身血跟破合和僧,在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很少阿拉汉,所以呢(杀阿拉汉)这种可能性很小。出佛身血根本不可能,因为现在佛陀早已经入灭了。要分裂和合的僧团,只有出家人才有能力。而且呢,他的羯磨必须是如法的羯磨才行,如果不如法的羯磨也不行,所以现在的几率也是很小的。惟有现在有可能造下的极重的不善业就是杀害自己亲生的父亲或母亲。如果一个人一旦造下了这种业,在下一世必定将堕落到地狱,没得选择。而且今生无论如何的努力,他都不可能证得禅那跟涅磐,这是造下极重不善业的果报。极重的善业是证得禅那,并维持到临终那一刻,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如果一个人有了禅那,而且由于精进,禅那并没有退失,只要他有意愿,想要在下一世投生到梵天界,当他临终的时候自然而然,意念全部会(投入)很强的光,他只要一专注光就入禅。一入禅,当他有如梦醒一样,他已是很漂亮、很美丽、很光明的梵天人。这就是证得禅那并维持到临终那一刻不退失的话,你就能投生到梵天界。当然如果一个人已经证悟了出世间的善道,例如证得了初果。一个初果圣者,由于他圣道的力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再堕入恶趣,而只会投生到人、天善趣。如果一个人证得了第三道,就是他已经是三果——不来圣者了,那他必定在这一生死了之后,会投生到梵天界,成为梵天人。三果圣者不可能再投生到欲界,乃至(欲界)天界都不可能,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没有了任何欲界的欲望、欲乐。这是重的善业。
第二是近死业。近死业是在临终前所造下或者回忆起的业。临终的时候造下的业就是在他快要死之前造了一些善业或者说临终的时候回忆起的业。这种业在成熟方面它是排第二的,就正如说一个人临终的时候,“排队”很重要。把握得好,可以使他下生投入到善趣。把握得不好,可能会错失机会,让他堕落到恶趣。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佛教国家都有个很好的传统,就是临终关怀。适当的临终关怀,能够帮助临终者投生到善趣。然而,不适当的临终关怀则是杀人,为什么?我们先讲不适当的临终关怀。什么是不适当的临终关怀呢?我们就举戒律的条文来讲。在《比库巴帝摩卡》巴拉基咖第三里面,佛陀这样说:
“若比库故意夺取人命,或为其寻找并持来杀具,或赞叹死的美好,或劝勉死:‘喂,男子!为什么如此恶苦地活着?死比活着更好。’如此之心意、心思惟,以各种方法赞叹死的美好,或劝勉死,这也巴拉基咖,不共住。”
这是《比库巴帝摩卡》巴拉基咖的第三条。在《四分律》里面的波罗夷第三条也是这么样说的:“若比丘故断人命,持刀予人,叹誉死,快劝死:‘咄!男子!用此恶活为宁死不生。’作如是心思惟,种种方便叹誉死,快劝死,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那不适当的临终关怀是赞叹死亡的美好。
什么是赞叹死亡的美好呢?就是说死了能够往生到善趣,这是属于赞叹死亡的美好。这其实也是属于一种障碍,为什么呢?在律藏里面讲到了有一个故事,当时有一位在家居士,经常行善,做了很多的功德、善业。有一天他病得很严重,就快临终了,当时就有几位比库去看望他。然后,那些比库就对这位居士说:“你今生已造了很多的功德,有布施有持戒,所以你不要怕死,你死了能够投生到天界。你投生到天界呢,会得到很殊胜的享乐,因为你今生造了很多的功德,所以你死了,必定会投生到天界。而且天界的生活是很殊胜的,天界的生命是很高的,你不要再贪著于人间的生命了,你投生到天界去。”结果那位居士听了之后呢,就开始不吃药,开始就吃那些很粗的食物。因为他想要投生到天界,听了这些尊者、这些比库们的劝告,结果就死了。这个居士死了之后,那些比库很懊恼、后悔:“啊,这个会不会已经破了戒?”于是他们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佛陀。佛陀说:“你们已经破了戒,巴拉基咖(波罗夷)。”这就是赞叹死亡的美好,或者说翻译成“叹誉死”,就是赞叹死了之后能够投生到善趣。
第二是劝勉死或者称为快劝死,是鼓励放弃生命。鼓励放弃生命也是一种杀人的方法。我们在这里讲到:“或赞叹死的美好,或劝勉死:‘喂!男子!为什么这样恶苦的活着(为什么这样痛苦的活着呢),死了比活着更好。’”劝他放弃生命,放弃对于这个世间的执著,放弃对于生命的那种执著。这个是属于劝勉死。律藏里面也讲到了一个故事,当时有一位比库病得很重,那个时候就有一群比库去看望他。他们见到了这位老比库很痛苦,于是,就生起了悲悯的心,劝他不要执著生命,放弃对生命的执著,这样的话太痛苦了。那位比库听了那些比库的劝告之后呢,就决定放弃生命,结果比库就死了。死了之后呢,那些比库就在那里懊恼、追悔,去问佛陀。佛陀说:“比库,你们已经破了戒了,巴拉基咖。”
从这一点我们看,佛陀的教法是不主张安乐死的。甚至明知他会死,你去帮他也是犯戒。律藏里面也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比库走到了刑场,他发现到一个人即将要被刽子手砍头了。当时,那个比库就去跟刽子手说:“你下刀下得快点,让他不用痛苦的死,这样一快,他很快就死了。”结果,那个刽子手就依着比库的话去做了,很快就下刀,那人很快就死了。结果,那个囚犯一死了,比库又在那边心里追悔。他就去问佛陀,佛陀说:“巴拉基咖,已经破了戒了。”还有讲到有一位比库看到一个人被人砍断了手脚,很痛苦,真是很痛苦,没有手没有脚。这位比库被那个被砍了手脚人的亲戚叫住,然后,就教那些亲戚:“哎,你给他吃些什么,什么,让他吃了就可以很安乐的死。”结果呢,亲戚真的就喂这个给人砍掉手脚的人吃了点酸粥。吃了之后,那个人就死了。结果,这个比库也破了戒。
所以我们再看杀人的五项条件:
第一、对方是人;第二、知道是人;第三、想要对方死;第四、付出努力,包括去劝人;第五、对方因此而死。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要很小心,在从事临终关怀的时候,要注意我们的语言很重要。因为这个是从戒律上来说,如果一个人杀人,他具足这五种条件就够了。你说:“我是怀着慈悲心的,希望他没有痛苦的死去。”那你的意图是什么?你的意图还是希望他死,是不是?当然,因此,真的象走钢丝一样。
临终关怀应该怎么办呢?适当的临终关怀:
第一、可以劝他放下对眷属、对自己亲人、儿女、对财产等外物的执著。也就是说不能劝他放下身体、放下生命的执著,但是可以放下外物的执著,这个没有关系。这种情况呢,还是有区别的,如果一个人他没有死亡的征象,他还健在,他只是生病,只是生一些小毛病,你可以去跟他说法:“不要执著生命啊。”这个没有事。如果他已经有了死亡的征象,你再去劝他“你放下生命,你不要这生命,这个生命很糟糕的,这个身体很臭秽的。”很容易中招,很容易上当。
第二、提醒他忆起曾经做过的善事,这个也很重要。假如一个人的死亡的征兆已经出来了,你千万不要跟他说:“你以前欠过谁的债,你以前杀过谁,以前造过什么什么不善业”,这样的话你是害了他,你讲的话(会)帮他掉到地狱里面去轮回。特别是一个临终的人,他的心很脆弱,你在他临终的时候,叫他忆起自己曾经造过的那些不善业。如果他忆起了不善而死去的话,他必定堕落到恶道。就好象巴利嘎尊者一样。现在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如果他想听有人做善行,或者经常喜欢布施,或者喜欢禅修、喜欢持戒。现在有个很好的现代工具,就是摄影像机、照相机。你把那些他曾经做过的善行,比如说他去布施、禅修的相片,去拿到临终者的面前看看:“你看,你应该为你做的这些善行而感到高兴,你应该忆起当时你怎么布施,你是多么高兴的,你是多么出自善心的,这是很大的功德。”使他忆起他曾经造过的善行。如果他是以这种善行生起欢喜的心、生起善心而去世,他必定投生到善趣,这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我们可以帮他做善事,然后让他随喜。这就好象是索那尊者对他父亲做的一样。索那尊者的父亲本来是个猎人,猎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杀生、杀戮。到了他年老已经跑不动了,就到了他的儿子索那尊者的寺院里去出家。后来,他的父亲老了,有一天病得很严重,他看到地狱的狗,很大的狗跑出来咬他。他跟他儿子索那尊者说:“尊者,尊者,你看有狗来咬我,你把它赶走。”但是,其他的人都见不到。索那尊者知道这个是他父亲即将投生到地狱的趣相。于是他急忙吩咐那些人把他的父亲抬到佛塔的平台那里。然后叫人把一些花捧到他面前,说:“贤友,现在这些花是以你的名义去供养佛塔的,你应该对这种善行感到满意,感到欢喜,随喜这种善行。”结果,他的父亲就很高兴这种善行,然后就把花洒在佛塔的平台上,这个时候地狱的狗不见了,出现了天界的景象,他的父亲投生到天界。这就是帮他做善行,然后让他随喜。现在我们仍然可以,如果是要临终关怀的话,我们可以说:“现在我们用你的名义去供僧。”或者“用你的名义去做布施。”或“用你的名义去做些善事,你应该对这些感到高兴、感到欢喜。”如果他真的能够随喜的话,这就是帮了他很大的忙。甚至你所做的这件事,影响到他的下一世整一辈子。
还有另外一种是教导他禅修业处。例如,可以诵一些经典给他听,或者叫他修佛随念,忆念佛陀的功德,在他的面前摆一张佛像,让他思维佛陀的相好庄严,让他思维佛陀的种种功德,或者说让他专注呼吸,修入出息念,或者让他散播慈爱,这些都是善业,教导他们禅修业处,这都是在帮助,这是最好的一种方法。如果一个人是以禅修的心态死去的话,他下一生他修行肯定成功,为什么?因为他修行,他都是以修行的心态而死去。下一世他的结生心、有分心也是跟禅修相应的心,他的果报心也会是禅修相应的心,那下一生他的修行会很快,因为他的果报心都是修行的心,是很好的。
可以用这几种来进行临终关怀,而不要去说:“你死了之后,你会投生到哪里哪里,那里很好。”这样的话很危险,这是赞叹死亡、轮回的美好。或者说:“你放弃生命,不要执著生命。”这个叫“快劝死”,也是很危险的。
第三种业的成熟顺序是惯行业,也就是经常造作的善或者不善的行为。
我们先讲善的惯行业。例如,一个人经常做服务的工作,好象现在有很多的法工,他来这边帮忙。护持大家禅修,每一个禅修者每天清洁卫生,这些都是很好的善业。如果你经常做,做这些服务卫生也是很殊胜的善业,特别是如果你服务的对象既高尚又崇高,你所造的善业就越强。有如一个人经常去做布施、供养僧团等,这些他已经形成了习惯,这是属于善的惯行业,好的惯行业。又比如说一个人经常听闻佛法、持戒,这些他已经形成了习惯,那这种习惯自然而然在他临终的时候就能够成熟。又例如禅修,这些都是善的惯行业,习惯业。
不善的习惯业呢,例如一个人做屠夫、经常杀猪,或者爱打架,或者捕鱼,打猎,对于佛教徒来说,这些都是属于邪命,是屠宰其它的生命来换取自己的生活资具的、生活必需品的。这些职业从佛教徒来说都是不应该所从事的。例如卖酒,卖烟,开赌场,卖军火,卖毒药,卖那些农药,卖那些杀虫剂,这些都是邪命。如果你经常做的话,你的不善业将形成习惯。
如果说一个人经常造的善业,他临终很容易投生到善趣,就有如三米伽居士,三米伽居士在临终的时候,他见到了六个天界的车辆都来迎接他。因为,他一生经常布施、持戒、做禅修,所以,在他临终的时候自然而然做的那些善业将会成熟。
第四种业成熟的顺序是已作业。已作业就是包括上述三种业,但没有足够强到导致结生的业。例如我们以前讲过的Eraka龙王的事情。就讲到在过去佛的时代,有一位比库,他还年轻的时候,到恒河那边去游玩,结果呢就抓了一把草。抓了一把Eraka草,叫香蒲草。抓住了不放,结果就把草拔断了。他当时自认为这是个小事情,没什么了不起,结果就没有忏悔。后来,进入他的森林里这样一直修了两万年,都没有任何的成就。在他临终的时候,他发现以前拔草的景象出现了。那个时候他很懊悔,他想要忏悔,但是周围找不到任何的人,他就在懊恼中死去。因为在临终的时候,他见到了是他在拔草,一位比库是不能够损坏植物的,他当时就没有忏悔。由于这种当时造的不善行现起于他的心,就很懊恼,结果就投生到了龙王,叫Eraka龙王(香蒲草龙王)。这就是已作业的一个例子。
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我天晚上再继续一起再来学习。
现在大家一起做回向:
Imāya dhammānudhamma-paṭipattiyā Buddhaṁ pūjemi
Imāya dhammānudhamma-paṭipattiyā Dhammaṁ pūjemi
Imāya dhammānudhamma-paṭipattiyā Saṅghaṁ pūjemi
Addhāimāyapaṭipattiyājāṭi-jarā-maraṇamhāparimuccissāmi .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佛!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法!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僧!
切实依此而行,我将解脱生、老、死!
Idaṃ me puññaṃ,āsavakkhayaṃ vahaṃ hotu.
Idaṃ me puññaṃ,nibbā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ññabhāga,sabbasattānaṃ bhājemi,
Te sabbe me samaṃ,puññabhāgaṃ labhantu.
愿我些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些功德。为证涅盘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ādhu! Sādhu! Sādhu!
薩度!薩度!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