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次第》 第一讲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3

礼敬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各位贤友,晚上好!

 

    从今天晚上开始,我们将进行一系列的学习,学习的课题是:止观禅法次第。

 

   我们将来讲一讲要修习止观禅法的前行,也就是准备工作。

    要成就任何的事业都必须得做足充分的准备。想要修建一栋楼房,我们需要做足准备。诸如:我们想要先了解建这座楼房的目的是什么?自己的资金是否足够?这栋楼房要怎么样建?要设计成什么样子?用什么样的结构?建了之后它的功能是怎么样?要怎么样去承包?去发包而后施工,监理等这些程序?还有一些法律方面的相关手续都必须得要跟上。建一栋楼房尚且如此,作为我们选择要建立自己的智慧生命、修行生命的大事,更需要谨慎,更需要慎重。

    因此,想要禅修,修行的人,在禅修之前要先了解三样事情:

    第一:要先了解自己;

    第二:要了解法;

    第三:要了解师。

 

怎么样了解自己呢?

 

要了解自己想要修行的动机是什么?有没有意欲去修行?自己是否具足了修行的身体条件、心理准备以及修行的素质,修养,要求?对于禅修,自己可能会有不同的途径,方法,基础。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入佛因缘不同,求法因缘也不同。

 

有些人是在经历了人生的低谷。例如:家庭的悲剧啊;感情的破灭啊;事业的低谷啊;自己的钱被骗了啊;或者说投资失败了啊;自己的公司倒闭甚至破产了;或者在感情方面,就是离婚啊,自己的先生有外遇啊;或者说经历了一些丧亲之痛,比如看到自己的父亲、母亲或者至亲至爱的离去,然后对人生有所感悟;又比如说,自己经历了一场灾难或者事故,大难不死,然后领悟到原来生命是那么脆弱。因为这样一种因缘,而想要去寻找生命的答案,想要去寻找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是一类人的入佛因缘或者求法的因缘。

 

还有另外一类人是由于好奇,或者一种很偶然的机会学习佛法。例如,去旅游,然后到寺院里面,突然遇到了什么法会或者拜见了什么大师啊,然后突然就对佛教很有兴趣。或者有些人听说有什么禅修营就去参加,经历了短短几天的修行后,他的观念、他的人生一下子就转变过来;又有一些人,可能是因为朋友的介绍,或者受到同学、其他贤友的影响,然后他抱着试一试,好奇的心,结果一试发现,!这个其实就是一直我想找或者我想要了解、想要知道的事情。这也是有好大一部分人入佛的因缘。

 

还有一部分人是自己去寻找的。有些人由于过去生的因缘,从小就非常喜欢佛教或者对佛教,对禅修很有好感。很小他就很喜欢去思索人生的问题、去思考生命的课题。他甚至会从书本上,从网络上去搜寻有关佛教的信息,有关禅修的信息。然后自己去寻求,去寻找,去对比;然后选择自己的禅修指导。

 

所以,不同的人入佛因缘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只要进了这个门,踏上这条道,都是好的。

不过,我们需要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而修行?

因为,参加禅修营也好,来到禅林也好,来到寺院里面也好,我们可以说,大家的动机不尽相同,所抱着的目的不尽相同。这样我们就必须得要对自己的目的进行纯化。

 

     刚才讲到的,有些人可能是因为感情、事业、家庭的挫折等等的不幸,接触到佛教的。这种因缘接触到佛教本来没有错,如果他抱着我到佛教里面去找个志同道合的对象,这样的话,动机就错了;又或者说有好一部分人这样想:我到寺院里面来静静心,充充电回去之后,我可以继续在世俗社会中继续奋斗,继续滚,继续爬。

 

但我们修行的动机是要认识到:在生命过程中,在这个社会上,自己一直都遭受烦恼的折磨,经历了很多的痛苦。或者是已经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受,或者将要面对的。为了要解脱痛苦,要断除烦恼才选择禅修。这样的动机是对的,目标是纯正的;哪怕你只是为了要了解生命的真相,要过着更有意义的生活,你来禅修,你的动机是对的。因为学佛、求法、禅修不是为了满足你今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你继续在轮回当中去爬、去滚;即使在禅林、寺院里、在禅修营中你能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对象,到时结婚生孩子,那又怎么样呢?岂不是在寻找一个新的痛苦的历程?你的目标不是为了灭苦,而是为了继续受苦,继续增长更多的烦恼,继续去体会更多的麻烦。这种动机不纯。

 

有些人打听到可以修禅定、可以修神通,他到这里是为了追求神通而来!他想:这样的话,那我可不可以跟神鬼通话?或者说,我会变这个变那个,该多好啊;我想知道那个人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想知道这个人是不是在讨厌我、恨我呢?这个人是不是喜欢我啊?甚至说,如果这样的话,我想要去看什么就可以看什么。抱着这样的动机来禅修,这也是不良动机。因为神通之类只是副产品,如果把它当成是主要的目标,那你就走错了。因为你的目标是在怪力乱神,你的目标是为了显异惑众,最终会让你变成一个神叨叨的人。这样的一种动机也是不可取的。

 

有些人来禅修是为了要让自己能够赚更多的钱,事业更顺,感情更顺,家庭更顺。其实,现在有很大一部分的华人是这么样看待佛教或者宗教的。是:我能够拜的佛多,我能够到寺院里面经常去做服务,做义工、做布施、做供养可以带来一些福报;或者说,他多点去拜,添点香油钱;其实,这一类人不能够算是修行人,只能算是香客。我们要修行,不只是为了要生活能够更好、更平安:儿子能够考上大学,老公可以升官、可以发财……,而是为了要彻底的解决烦恼的问题,解决各种苦的问题。

 

所以,先要了解禅修的动机是否纯正,还有我们必须得要了解:自己的意欲,意愿如何?你是不是内心里面真的很想修行?因为禅修有调节心灵的功能,但你是不是只是用它来调节心灵呢?还是说你就想在自己的下半辈子,或者以后的生涯当中,都不忘了走在这条道路上。还是说你只是一时的冲动,一时的兴起?你是不是把修行当成你生活的一部分,当成你生命的一部分?还是说,它只是你现在处理人生低谷的一个小插曲而已?你有没有恒心想要走这一条漫长的道路? 或者换言之,你有没有一直走到底,走到终点的信心和坚韧的毅力?

 

因为修行是一条漫长的路,它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要断除一切烦恼,要出离无尽、无休无止的轮回。由于我们轮回已经不知道多长时间了?现在遇到了佛法,遇到了解脱之道,出离之道,我们要寻求出离,要有出离心,要有菩提心,要有觉悟的心。而不是仍然乐于轮回,乐于烦恼。唯有有了这样的意愿,那可以说你至少有了纯正的动机,而且还有修行的决心和恒心。

 

你必须要先了解自己,当你了解了自己之后,接着可以去了解法,或者称为择法。也就是,你了解自己有这样的需求和意愿,然后你再去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修哪一种法?因为佛教流传到今天已经有 2600 年的历史了,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当中,佛教随着时代、随着传播的地方,在今天形成了三大传承:即南传上座部佛教,汉传大乘佛教和藏传佛教。

 

你就要了解你想要修行,你应该去接触什么样的传承?什么样的方法?而在这不同的传承里面,又有不同的禅法。例如:汉传佛教有禅宗,有打七、参话头、参禅打坐;有为了顿悟,为了开悟,为了明心见性;还有净土,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那你就要念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据说,你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会出现在你的面前,那个时候你就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在隋唐的时期,又曾经有天台宗天台宗也有天台的止观;还有华严宗、唯识宗、三论宗、律宗以及唐代产生的密宗,等等这些各种的宗派。虽然这些宗派很多传承已经断了,但是古代那些高僧大德所留下来的典籍还保留在在大藏经里。

 

如果你是修汉传佛教的话,那你可以参禅打坐、参话头,也可以念佛、持咒、诵经,还有各种各样的法会,例如,水陆法会,兰盆节,放蒙山,放焰口或者放生,拜忏以及各种各样朝山,等等这些是属于汉地大乘佛教的活动,或者说他们修行的方法。

 

如果你是修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也有各种不同的宗派。例如,有格鲁巴,格鲁巴也可以分为在显宗里面有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又分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还有密乘道,或者密宗道次第;又比如说,萨迦巴有道果法,宁玛巴有大圆满,举巴有大手印,有纳诺六法,梦修法,中阴救渡,破瓦法等等这些不同的宗派,不同的传承有它不同的方法。所以,如果你想要修行的话呢?你就可以先去了解你到底想要修哪一种法。

 

对于南传佛教来说呢,也有不同的方法。例如泰国森林传承的,有隆波隆波查的方法;还有最近十来年流行的一些新禅法,比如说:法身法门、动中禅等等。

 

那在缅甸呢,也有不同的禅法。例如,有马哈希的禅法、莫哥 西亚多的禅法、Theinngu西亚多的禅法、Mohnyin西亚多的禅法、孙伦西亚多的禅法,还有帕奥西亚多的禅法等等;还有由雷迪西亚多传下来的禅法,以及最近传到海外的葛印卡老师的禅法等等,这些是属于缅甸传承的禅法;

 

    斯里兰卡来主要还是受缅甸、泰国的影响比较大。因此,目前在南传禅法方面,最强的是缅甸;而缅甸和泰国的禅法,又可分为两类:一类属于内观的禅法,或者说他们强调的是正念,所谓修四念处的禅法;另外一类是修止观的禅法。

 

你可以去了解一下这些禅法的特点。虽然我们可以说,现在佛教世界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传承,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禅法。但无论这些禅法如何,最终我们必须得要有一个标准或者根本点:就是它是不是佛陀的教导?或者说,它是否符合佛陀的教导?

 

因为修行离不开教理,离不开三藏,离不开经论,离不开佛陀的教导。一种禅法,不管它的效果多么明显,或者它的教授的禅师多么有名,它的受众,它的信徒多么的庞大,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符合佛陀的教导?

 

因为在佛陀的教导当中有三种正法:第一种是pariyatti saddhamma 教理正法;第二种是 paṭipatti saddhamma ,禅修正法,或者称为行道正法;第三种是 paṭivedha saddhamma证悟正法。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证悟,为了断除烦恼,为了证悟涅槃,想要断除烦恼,证悟涅槃必须要有正确的修行,而正确的修行是建立在正确的教理、正确的方法上。

 

因此,在经典里面说:如果教理是不对的,那禅修一定是不对的。也就是说,你修的教理是似是而非的教理(pariyatti paṭirūpaka),那么你的修行(paṭipatti)也是似是而非的(paṭirūpaka),然后你的证悟不可能是出世间的成就。

 

根据禅法,教理又分为有几种。

 

    一种是先有一些长老、尊者或者西亚多、Ajaan,他们禅修之后,再去把自己的禅修体验去比对一下经典后,发现这个符合经典的某一段经文或者某一句话,然后就说这是佛陀的教导。这是一种。

另一种是根据某一段经文,或者某一篇经文去修行,然后有所体验,就说这是属于那篇经文的教导,这是佛陀的教导。这是一类。

 

还有另外一类是从三藏、经论里面选取一部分的方法,然后说这个是佛陀的教导。

 

但是,佛陀的教导是一个整体。唯有我们要依据整套巴利三藏及其译注,特别是《清净道论》所建立起来的禅修次第,或者说禅法系统才是更可靠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禅法才不是支离破碎的。特别是当你依照次第修行,体验了这一种禅法系统之后,你回头再去看经典,就将会发现经典所说的,所教导的,佛陀在经典里面所讲的,你都能明白。而不只是能看得懂你的老师、你的西亚多、你的Ajaan所讲的那篇经文,看不懂其它的。我们在选择法的时候,最好还是自己有某种程度的经论基础、教理基础,而且你的经论基础和教理基础必须得要完整,不要断章取义,不要把佛陀的教导理解成支离破碎的。

 

而你对于这样的法建立的信心,你对于这样的禅法所建立的信心,其实是建立在佛陀的教导上,建立在巴利三藏上。当你对于法有所了解之后,就直接影响到你择法,选择你所修行的方法、修行的禅法。接着你可以择师,选择指导自己的老师。如何选择指导自己的老师呢?

 

        禅修者需要了解自己,了解,还应当了解

 

        择师,就是选择指导自己的老师。

        我们要对老师要有所要求、有所了解。

 

        可以这么样说:一旦你选择了自己的导师,你就必须得要依照他的教导去修行、去培养自己的心智,培养自己的定力和智慧。

 

        换言之,他是你下半辈子、未来生涯当中的心灵导师。

        所以,你不能冒冒然,不能因为他名气大、信徒多、头衔很多,你就认为说:这就是一个好的老师。未必,不一定。好的导师并不是因为他的名气、他的职位、他的信徒来决定的。

 

        那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要看你所选择的这老师,如果要依照他、追随他来修行、来禅修,那你就必须得要了解几样:

 

        第一,他是不是有禅修的体验?

        或者说,他是不是有传承?

        他的方法是他自己创的、自己造的,还是有传承的?因为你跟着这位老师,由于他是有传承,所以当你修法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传承,一种师徒之间的传承。

 

        第二,你要看他是不是通达教理,通达三藏。

        因为只是有禅修体验是不够的。

        每一位禅修者,他在依照导师指导的时候,他的禅修体验是他自己的、他个人的,如果他不懂三藏、不懂教理,他只是有禅修的体验,哪怕是有传承,当他出来教人的时候,就变成他只能够用他自己的禅修体验来教你。而在三藏里面、在经典里面所讲到的很多种方法,很多种不同类型的人,不同类型的解决方法,他并不知道。他就会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来去教导他人。

        这种老师用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观点来教人,它有一种好处就是非常亲切。你听他的开示也好,你听他教禅也好,你都会发现很容易入心。因为都是经验的东西,都是体验的东西。但是,他有一种危险,就是不知不觉会把佛陀的教法变成个人的经验。

        随着时间长,随着他的信徒多、他的弟子也多,慢慢地你会发现到他的一套方法,已经慢慢地跟经典脱离,跟佛陀的教法脱离,最后形成他个人的禅法特点。这也是很危险的。而既然他可以用他自己的经验来传授禅法、来教导弟子,那他的弟子可不可以呀?那他的弟子的弟子,那他徒弟、徒孙可不可以呀?那这样的话,不到一、两代人,法就变了,所以说危险就危险在这里。

        因此,一位老师他对三藏,他对教理的通达程度,我们也是必须得要去检验的、去考虑的。

 

        第三,他是不是尊重传统。

        尊重传统其实是个原则性的问题,传统它跟个人是相对的。

        例如说,他在教禅的时候,他是依照传统还是依照个人?他在讲经、在说法的时候,是依照他个人的理解还是依照传统、依照经典的解释?他在处理僧团事情的时候,他在指导弟子的时候,或者说他平时他的行持、他的戒律,他的生活,等等,他是依照传统还是依照他个人的性情,这个也是一个我们可以检验的标准。

        越是传统的,我们可以说也许它没有那么贴近人心,但是它越保险。

 

        毕竟我们有这么样的一种现象就是,佛陀的教法它只会越来越变、越来越变,但能够维持佛陀的教法尽量不变,或者说最小程度不变的其实只能够靠传统,因为传统它是一种师承的东西。

 

        佛陀的教法流传到今天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传承呀,五花八门呀,最主要是因为里面加进太多个人的东西,而传统的东西缺乏或者传统缺失。

 

        上座部佛教跟其它两个传承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上座部佛教认为佛陀是圆满的,所以不需要对佛陀的教导进行发展,你只需要依照佛陀的教导去做就好,不需要你去补充,不需要你去发挥,不需要你去发展。

 

        因此,上座部佛教在两千多年的传承里面,没有发展出任何一个新的教派;没有发展出任何一个新的,因为经典、因为教义不同的新派别。而能够让上座部佛教在这两千多年都保持这样的,其实就是传统。

 

        那我们身为华人、身为中国人是很有创新精神的,所以,这其实也可以说比较危险的信号,因为这种创新的精神很可能会让佛陀的教法变质,甚至就在我们这一代当中开始变质。

 

        由于佛陀教法它是不需要做过多地改变的,我们只需要接受佛陀是圆满的,那我们就必须接受佛陀的教法是完整的,我们就不需要过多人为地加一些个人的东西。就犹如佛音尊者他很早就说过:个人的观点是最弱的,唯有符合经典它才能够被接受。

 

 

        因此,你在选择一位导师、一位老师的时候,你也可以用传统来检验他,他是不是一个传统的维护者,还是一种传统的改变者,甚至破坏者。

 

        那还有另外你要看这位你所准备选择的老师,他的教禅是不是善巧。

 

        有几种老师:

 

        一种是他教的方法很纯正、很正确,但是他很有可能把关不严格。他很有慈悲心想让他的弟子赶快修,修的更好,修的更快,那这样的话呢,这种有悲心,然后却把关不严的导师很可能会误了弟子。

        为什么呢?

        因为由于把关不严,你在某个环节、某个阶段错了,其实会影响你在后面都错。

 

        有些老师他教的方法是正确的,他也把关很严格,那你要好好地珍惜这样的老师。因为他既有好的方法,他也有一种负责任的精神对待他的弟子、对待你。

 

        所以在老师的教禅方法善巧方面你也可以去考验。

 

        当然呢,你还会发现到有一些业处老师业处导师,很可能他教的方法是很正确,他把关也很严格,但是他不懂得变通,这样的话其实也不是太好。

        这里的变通并不是说把佛陀的教法改变,把禅法改变,而是说,我举一个例子,你去报告说:我现在禅修,我对入出息念没有兴趣

        然后他说:你继续,你继续

        然后你还去报告:我现在有很多妄想,我心老是走神

        “没关系,你要很强的精进

 

        其实呢,当一位禅修者在修行的过程中,如果是对于自己的业处失去了兴趣,或者说在一种业处当中他迟迟没有进展,他还是可以用一些一切处业处,比如说:帮助他修修慈心呀,或者说修修佛随念呀,甚至让他转换成修四界差别呀,或者修其它方法,这个是未尝不可,而且是应该的。如果你只是知道:你入出息念你必须得修入出息念,你一定要修到成功。那这样的话,不能变通,那变成有很多禅修者,他修着、修着,他感到好象我只是在这里浪费时间、浪费施主的供养;他就跑掉了,也是会有。所以这种善巧我们也是可以考虑。

 

        还有另外一种附加要考虑的,就是资格,或者资质的问题。

 

        因为现在很多的老师,很多的禅法指导者,他们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或者他们不同的动机,有些是他基于悲心,想要更多的人接触佛法;有些人可能动机不是那么纯,他只想要名气呀,等等,然后就到处办禅修营,到处办班,到处收弟子呀,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那我们还必须得要看一个人的资格、资质,他是自己出来教的,还是说他真正是有资格教的。因为当我们跟着一个没有资格、没有资质的老师的话呢,就好象说现在我得了一场病,我去找一个游医,把自己的健康,甚至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这个其实很危险的。

 

        所以呢,我们想要禅修,想要了解生命的真谛,想要断除烦恼,想要证悟圣道、圣果,证悟涅槃,我们首先要了解三样:

        第一,要了解自己。

        第二,要了解禅法。

        第三,要了解师。

 

        当你对这三样都有充分地了解,你知道自己确实是想修行,或者自己有修行的意愿,自己动机也纯正,那你就可以去了解佛陀的教导,然后你再去寻找、再去比对哪一种禅法是最符合佛陀在经典里面所教导的方法。然后你再去寻找一位你相应的导师,或者说,你觉得说,你认为这位导师是可靠的,或者说,这位导师你跟着他去修行是没有错的,那你就去选择他,去追随他,去依止他,然后这样去禅修


听写:小温,谛苦
巴利:精勤
校对:正依,龙平平,和峰,真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内容听写整理自玛欣德尊者的开示录音;
未经尊者检阅,可能存在疏漏等处,请知悉!

 

止观次第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