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次第》第十一讲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3
礼敬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各位贤友,晚上好!
昨天晚上,我们学习了用入出息念专注禅相和次第成就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和第四禅的方法。
对于修行止观禅法的人来说,最难过的关,就是这一关。也就是通过一种业处持续地修行,直到证得禅那。我们可以把证得禅那比喻成鲤鱼跳龙门,一跳过关了就可以一直游上去。也可以把证得禅那比喻成获得一把打开佛法修行宝库的钥匙,一旦拥有这一把钥匙,你将能够打开佛法修行的宝库。犹如懂得巴利语,你就能够了解佛陀的教导,懂得巴利三藏——法的宝库。同样的,当你拥有禅那,你将会了解佛陀所讲到的各种禅定以及各种究竟法。
对于没有禅定的人来说,你只能用欲界心去思维、去观照,属于欲界的各种名色法。就好像说你不懂巴利语,你只能够通过其它语言的译本,比如:通过中文翻译去了解佛陀的教导,那会差距很大。当禅修者拥有禅那之后,可以再继续去转修维巴沙那(vipassanā)。这时他所修的定力就称为vipassanāpādakajjhāna,观智基础的禅那。
然而,由于我们在培养定力、修习入出息念的时候,往往没有很长的时间去修习一个业处。例如:我们用半年甚至一年把初禅先打稳固,然后用一年的时间把第二禅打稳固,第三年、第四年,用一年的时间去巩固一个禅那,把禅那练习得非常深厚、非常坚固、非常稳定。由于我们通常是有了初禅的体验,接着上第二禅,接着上第三禅,然后接着上第四禅。因此,这种通过像课程练习一般的禅那,往往还是偏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会教导禅修者用其它止业处来培养不同程度的定力,让他的心能够越来越善巧,越来越柔和,越来越柔软,越来越拥有适业性。
于是,成就入出息念第四禅的禅修者,我们通常会教他用三十二身分、用白骨想、用白遍等业处,让他不断地去把定力进一步稳固。我们会教禅修者先次第地入入出息念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从第四禅出定之后,利用明亮晃耀的禅定之光去观照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修三十二身分或者称为三十二形相(dvattiṃsaākāra),又或者称为身至念(kāyagatāsati)。禅修者借用明亮晃耀的禅定之光,依次地辨识身体的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骨髓、肾、心、肝、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脑、胆、痰、脓、血、汗、脂肪、泪、油膏、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和尿,这三十二个身体的部分。在禅定之光的支柱下,禅修者将能轻易地看到身体的这三十二个部分。
他可以把这三十二个部分分为六组,前面四组每组有五个部分,后面两组每组有六个部分。当然,有一些身体的部分不一定有,那他如果确实看不到就不用去看。例如:脓可能没有,有时候那个禅坐者正好没有鼻涕、泪水啊,那不要想像。因为在禅定之光下看,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个不是靠观想的。他逐一地辨识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将会发现自己一直所贪爱执着、保护爱惜的身体竟然没有一个部分是干净清净美丽的。他局部地辨识之后,再整体地辨识,将会发现这局部很肮脏不净的身体部分,堆积在一起也是很肮脏不净的。
然后,禅修者可以局部跟整体地辨识三十二身分之后,再学会外观,去看他人的三十二个部分。然后,再一内一外,在外观的时候不断地扩大范围。诸如去辨识坐在自己前面的,然后再内观又再外观;坐在禅堂远一点的地方,然后再内观外观;坐在禅堂角落的、然后从禅堂到整个寺院、然后再到整个镇、整个县、然后整个省、国家乃至轮围世界。
当他这样一内一外的观照时,他将发现所看到的任何人、动物,都只是三十二个身体部分而已,并没有肉眼所看到的漂亮的、英俊的人!都只是一堆身体的部分而已!禅修者这么样内观外观之后,他接着可以修白骨想(aṭṭhika-saṭṭā)。有人错误的把它叫做白骨观,其实不是观,是白骨想。他选取三十二身分当中的骨去专注全身的骨架。由于在禅定之光的支助之下,禅修者能够很轻易清晰地到自己的骨架。于是他的心可以作意:骨、骨、骨或者白骨、白骨、白骨。这样作意了一段时间后,他可以再作意:厌恶的骨、厌恶的骨,最后把它停留在厌恶、厌恶、厌恶上。当禅修者这样持续地专注白骨的厌恶相,达到一定的时间,他可以尝试去查禅支。他将能够查到五禅支,因为取自身的白骨来入定还是可以培养定力达到初禅的。
之后,禅修者可以再继续用内观、外观,内观外观的方式,就犹如在修三十二身分那样,一内一外,一内一外不断地把所辨识的范围扩大、扩大到整个轮围世界。这时,他所看到的只是一堆骨而已,不管是看到任何众生,人也好,动物也好,只是一堆的骨。成就了白骨想之后,禅修者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转修遍业处。
遍巴利语叫kasiṇa,一共有十种kasiṇa。我们可以称为十遍dasakasiṇa,由于这十种业处的特点是必须得增大所缘,就是不断地扩大所缘,扩大所缘到遍一切处,所以称为遍kasiṇa。
在修白遍之前,禅修者可以先次第地进入入出息念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从第四禅出定之后,禅修者可以先复习一下三十二身分,然后再复习下白骨想,最后他可以取自己后脑勺的白骨,或者取坐在前面那位禅修者后脑勺的头盖骨。但这时他不应该去作意这是骨,或者去作意骨的坚硬,而只是注意它的颜色,禅修者将能看到有一个很清晰的白色的圆相出现在他的意门面前,这时他可以作意:白、白、白,等到白稳定之后,他尝试把这个白的相扩大。如果禅修者在过去生曾经修过白遍或者他的巴拉蜜很好,有时他一注意白,自动白色就会扩大。否则,他也可以把这白色的相扩大,很平稳的扩大。然而,有些禅修者在扩大遍相的时候,白相会变灰或者会晃动甚至消失。这时,禅修者应该停止扩大,再专注原先的那个白色的圆相。这种圆相巴利叫maṇḍala,古代翻译成曼坨罗,就是圆的意思。他一直地专注这白色的相,等到它稳定之后再一点一点的扩大。等到它扩大了一点之后平稳了再扩大,再一直扩大到一切处。等到他把白色的遍相扩大到一切处之后,再专注于出现在他面前的那一块白色,就犹如在一扇白墙里挂着一个白帽一样。他注意出现在他眼门面前的白色的遍相,要一直注意:白、白、白或者用巴利odāta、 odāta、 odāta来专注,这样来成就白遍的禅那。他这样专注白遍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乃至更久,他可以去查五禅支,当他可以查到五禅支,证明他已经成就了白遍的初禅。之后,再练习初禅的五自在,接着去修白遍的第二禅,并练习五自在。进一步修白遍的第三禅,并练习五自在。修习白遍的第四禅,并练习五自在。
等到禅修者可以取外在的白相来成就白遍之后,他还可用内在的相,例如:用自己的头盖骨。他还可以用其他任何的白色,比如:看到天空的白云,看到有人穿白衣服,看到白色的花,白色的布,他可以练习用任何白的颜色去取相。由于这位禅修者已经拥有定力,他哪怕只是看白颜色一两秒钟或者几秒钟,他就可以轻易地取到白色的遍相。为什么呢?因为他拥有定力。
那对于没有定力的禅修者,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很多人都很喜欢修白遍,因为都认为白色是很纯净的。或者有些禅修者一闭上眼睛,他会看到白颜色。于是,他们就请求想要修白遍,通常我都会同意。但是由于没有定力,他想修白遍的话,要先做一个白色的遍相。例如:剪一个大概直径是三十厘米的白色的纸或布,把这整个圆相做的非常平整,然后贴在黑色或者深颜色的布上,成为白色的预作相。然后,在禅坐的时候或平时经常拿出来这个白色的遍相来看,心里面作意:白、白、白。因为没有定力,他也许睁开眼睛时看到白相,一闭上眼睛反而看到一个黑色的圆圈,外面是白色的。或者有些禅修者闭上眼睛还会有白,慢慢白色就变灰,最后不见了。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没有定力而修白遍成功的例子。至少我没有教过这样的例子,这说明什么?有定力跟没有定力差太远了。对有定力的人来说,没有一个修不成的。而且他几乎就看了一眼白色,就很成功地成就白遍的禅那。为什么?有那把宝库的钥匙。
禅修者能够用内的白相或者外的白相,成就白遍的四种禅那之后,再可以用自己胆汁的颜色或者外在别人剃光头,长有一些毛茬,看上去有点青色的一个圆相来修青遍。禅修者可以取到青相,然后再把它扩到遍一切处,之后再次第地成就青遍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而且每个禅那都必须练五自在,然后他又可以用任何青色,比如:看到别人穿蓝色的衣服或者蓝色的花,或者褐色深褐色的衣服等,他可以取任何青色的相,并且很容易取到相之后再扩大到一切处。练习用内青或外在的青色来成就青遍的四种禅那。
之后他还可以进一步修习黄遍,他可以用自己身体上的脂肪或者尿的颜色来取相。对于外在的,他可以取黄色的花、黄布,佛塔的金色或者佛像的金色,这些任何黄色的或金黄色的颜色来取相,并次第地成就黄遍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而且每个禅那都要练习五自在。
然后,禅修者可以继续修习红遍,他可以用心脏里的那一团血的颜色来取相,也可以用外在的红花,人家穿的红衣服或者红布等任何红色,只要他喜欢的红色,他可以来取相,并且应该用内外和在外的红色来成就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并且每个禅那要练习五自在。
成就了四种色遍之后,接着可以再修地遍,他可以找一块没有石块、树枝而且颜色就像黎明的天空,或者就像很纯净的一块黄褐色的地面,假如这个地面还有一些石块、树枝、一些树叶,他可以把它先拨掉,然后看到一片平坦的地面。当他看完这个地之后回到座位上,次第地进入入出息念的初二三四禅,从第四禅出定之后,再用禅定之光或者智慧之光去观照刚才所看到的地,这时他将能很轻易地取到地的遍相。然后再把地的遍相慢慢地扩大,扩大到遍一切处,然后专注于:地、地、地或者paṭhavī、 paṭhavī、 paṭhavī,成就地遍的初禅。当他查到初禅的五禅支之后,再练习初禅的五自在。紧接着再次第地练习地遍的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每个禅那也要练五自在。
然后,他再进一步修习水遍,禅修者可以拿钵盖或者一个比较大的水瓢,只要是干净的,而且可以舀很清澈的清水,他不要去注意水下面钵底的颜色,只是注意水。然后,再回到座位。从入出息念第四禅出定之后,再把禅定之光去照刚才看到的水。之后,慢慢把水扩大,扩大到遍一切处,作意:水、水、水或者āpo,āpo,āpo,成就水遍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并且练习五自在。
接着再修火遍,他可以烧一堆火或者到炉灶那里看所烧的火。如果没有这样的火可以看,他可以点一支蜡烛去专注火,也可以回忆是不是见过熊熊燃烧的火或者山火等。注意取火的遍相时,有几样必须得要避免。他不应该去看下面所烧的柴,也不应该去注意火上面的烟,更不应该去注意火的热,而是注意火的概念。当然,由于有禅那的支助,禅修者将能很轻易地取到火的遍相。再把遍相扩大到一切处,通过专注火、火、火或者tejo、 tejo、 tejo而成就火遍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每个禅那练习五自在。
接着禅修者再去修风遍,他可以去注意吹到自己皮肤体表的风,或者可以去看由于风导致枝叶摇摆,树梢、草被风吹的动摇,然后他去注意旁边的风。在看的时候,看不到风到底是怎么样。这时他到自己禅修的地方,次第地进入入出息念的初、二、三、四禅,从第四禅出定之后,再把禅定之光照进他刚才所看到被风刮的树梢或者草旁边的风,他将能够看到风。再把这个风的遍相扩大到一切处,次第地成就风遍的初、二、三、四禅,并且每个禅那都练习五自在。
然后,禅修者再续修光明遍,他可以来到树下,然后朝着阳光去看。这时,他会发现到透过树叶的缝隙射进来很多阳光,像很多很多的光圈——光的圆相,他可以取其中的一个,去专注它的光明。再不然,他可以用一个瓮或者水桶,在里面点一把蜡烛。然后,照到一面平坦的墙上,然后去注意那个光明也好。但是,更佳的是在阳光天,你走到树底下去看透过树的缝隙所照射下来的光。之后,禅修者回到自己禅修的地方,次第进入入出息念的初、二、三、四禅。从第四禅出定之后,他再用禅定之光去照进刚才所看到的光明,将能够很轻易地看到光明,再把这个光明扩大到一切处。整个世界成一大光明,他把心再投入到光明中,专注:光明、光明、光明或者光、光、光或者āloka、 āloka、āloka,次第地成就光明遍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每个禅那练习五自在。
然后,禅修者可以再修最后一个遍相,叫限定虚空遍。他可以用钵脚,钵脚里面开有一个圈。他可以把钵脚举到半空中,然后去看在这钵脚圆洞里的空间。他不应该透过空间去看远处的树叶或者天空,只是看这个空间。之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从入出息念第四禅出定之后,再用禅那之光去照进刚才所看到的那个空间。然后再把这个空间扩大、扩大、扩大到一切处,再专注:虚空、虚空、虚空ākāsa、ākāsa、ākāsa,来成就限定虚空遍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每个禅那练习五自在。
至此,禅修者已经成功地修习了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红遍、黄遍、白遍、光明遍和限定虚空遍这十种遍。每一种遍都成就了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然后,禅修者可以再进一步练习四无色(四种无色定)。
修行四无色定必须通过十遍当中的前面九种遍来成就。你不可能通过入出息念来成就四无色定,你必须通过十遍当中的九遍。哪九遍呢?地、水、火、风、青、黄、红、白和光明遍。这九种遍是成就四无色定的基础,怎么样修行呢?禅修者想要修之前,先这样思维:由于拥有了色法,身体会有眼病、耳病、牙痛、肢体痛、心脏病各种各样的病患、病痛。同时有了色法、物质,人与人之间会有争吵、争斗、打架、斗争、战争,所有这些过患甚至罪恶都是因为有物质。禅修者这样思维之后,再次第地进入地遍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从地遍的第四禅出定之后,他再思维由于地的遍相,是依于色法建立起来的概念而成就的。想想看,是不是?我们成就的各种禅那,都是建立在色法概念上的。例如:呼吸。呼吸本身是色法,它是物质现象,是不是?因为专注于呼吸这种物质的现象、这种概念,就能够成就禅那,这种禅那是色界禅那。专注地的遍相,地是属于物质现象。由于专注地这个概念而成就地的遍相,这种禅那是基于物质概念而成就,所以就称为色界的禅那。色界禅那有一个特点,都是依于物质的概念、色法的概念而成就。而且另外一个特点是,都是专注概念。你不可能通过专注究竟法来成就色界禅那。例如:你去专注地,把地当成概念,土地的地,大地的地,这样能够成就禅那。但如果去注意地的硬,它的坚硬,它的软,你是在修四界差别,不能成就禅那。之所以称为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都是色界禅那,是因为它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的目标都是依色法建立的。第二、所有专注的目标,成就禅那的目标都是概念法,不是究竟法。禅修者这样思维,由于他所成就的地遍的第四禅是依于色法的概念而成就的,同时由于地遍第四禅接近敌对的第三禅,它不如空无边处那么寂静和殊胜。这样思维之后,禅修者再转去专注第四禅当中所专注的地的遍相。然后,他决意把整个地的遍相撤掉,把地的遍相一撤掉,剩下的是什么?就是无边的虚空。因为之前他是把地的遍相、地的概念扩大到无边的虚空,现在把地的遍相一撤掉,不就剩下无边的虚空吗?他就注意无边的虚空、无边的虚空或者空无边、空无边,来成就空无边处定。他再练习空无边处的五自在。
成就空无边处定之后,禅修者可以再进一步修习识无边处定。他从空无边处定出定之后,再思维空无边处定的过患。由于空无边处定仍然接近敌对的色界第四禅,它不如识无边处定那么殊胜。于是转去专注空无边处定的定心,由于,他之前是专注无边的虚空,现在他转去把心去专注刚才进入空无边处定那个定心。这时,他将会发现他那个定心是缘取于无边的虚空,他再注意这种定心也是无边的。他将注意无边的识、无边的识或者识无边、识无边、识无边,来成就识无边处定,并且练习五自在。
之后,禅修者可以再进一步修习无所有处定,他这样思维,由于识无边处定还接近敌对的空无边处定,不如无所有处定那么寂静和殊胜。禅修者成就了无所有处定之后,再进一步练习五自在。
之后,他可以再进一步修习非想非非想处定。禅修者这样思维,由于无所有处定还接近敌对的识无边处定,他不如非想非非想处定那么寂静、殊胜。于是他再去专注无所有处定的定心,他可以这样忆念,这是寂静、这是殊胜(idaṃsantaṃ、 idaṃpaṇītaṃ),这时禅修者将能成就非想非非想处定。
为什么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定呢?由于这种定它是世间的最高定,在所有世间的定力当中,不可能再有任何的定比这种定更殊胜了。在这种定力当中,它的心,你说有也不是,你说没有也不是。它的想,你说有也不是,没有也不是。因为已经到了非常高深、微妙、寂静的境界了!已经可以说不落于有无了。
就像在《清净道论》里面举了这样的两个比喻,一位长老带着他的弟子、一位沙马内拉在外面走。走着走着,沙马内拉就跟长老说:“哎,前面有水。”长老跟他说:“噢,这样的话,你把我的浴巾拿过来,我想洗个澡。”沙马内拉说:“没有水。”其实他是看到地上坑洼里的水,只有一点点水而已。另外一个例子:长老对沙马内拉弟子说:“弟子,你把我那个杯拿过来。”弟子说:“杯里有油。”“杯里有油,你把那油拿过来,我想要涂头、抹我的脚。”然后,那弟子说:“杯里没有油。”有油就是他的油脂粘了那个杯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有也不是,说没有也不是。在非想非非想处定这种定境当中,心念已经微细到你说有也不是,说没有也不是。因为这是世间的最高定力,禅修者成就了非想非非想处定之后,再练习五自在。
至此,禅修者可以通过以入出息念为根本业处,次第地成就白骨的初禅,然后再成就十遍。再用遍当中前面的九种遍来成就四种无色定。在这种基础上,禅修者可以进一步修维巴沙那,或者他可以在八种遍以及四无色的基础上,去修习十四种御心法。又或者他可以用其它的业处把自己的定力进一步巩固。
那下面一讲呢?我们将来学习四种护卫禅。那今天我们所讲到的用其它业处来培养定力就讲到这里了!
Sādhu!sādhu!sādhu!
萨度!萨度!萨度!
听写:安安
中文校对:谛苦
巴利补入:精勤
最终校对:真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内容听写整理自玛欣德尊者的开示录音;
未经尊者检阅,可能存在疏漏等处,请知悉!
止观次第 (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