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次第》第七讲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
āsambuddhassax3

礼敬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各位贤友晚上好!上一讲我们学习了去除昏沉、睡眠的方法,今天我们将来学习去除掉举、追悔以及疑的方法。在禅修过程中最容易产生而且最常发生的障碍就是掉举。掉举(uddhacca)意思是指上扬,就是他的心像灰尘一样往上扬。在经典中比喻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到尘土堆里,然后尘土飞扬。uddhacca中文翻译成掉举,是指心的波动。掉是指心下沉,举是指心的上扬,也就是心波动,起伏不定。由于心的起伏不定,我们在禅修的时候表现为妄想。或者又可以称为散乱。心的散乱、散动不安称为掉举。平时所讲到的妄想纷飞、妄念纷飞,胡思乱想这些都属于掉举。

 

     掉举和贪欲、嗔恚不一样, 差别在于贪欲和嗔恚心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但是掉举是心胡思乱想,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一个想法接一个想法,心游离不定、起伏不安。因为我们平时在生活当中经常都是胡思乱想,已经变成一种习惯了。所以在禅坐的时候,心还是会跟随它以前的习惯来进行,想东想西,想过去、想未来,不能够安住在一个目标上。所以掉举它跟专注是相对立的,由于心不能够专注在一个特定的目标上,它呈现出游离的、浮动的状态。又或者说掉举是心的不安,它相对于心的平静,当心很平静的时候一般不会有掉举、妄想的发生。由于妄想的发生,那种心起伏不定,所以就让心变得不平静。妄想是在禅坐过程中最常发生,而且最频繁发生的一种障碍、一种盖。

 

     禅修者在刚开始禅坐的时候,经常都会因为妄想而使他的心没办法专注,或者说没办法持续地专注。心经常被妄想打断,要如何去除妄想呢?这里我就讲八种方法来去除妄想。

 

     第一,少外缘。外缘是滋生妄想的诱因。一个人经常有各种各样的外缘。比如说:爱攀缘、爱交际、爱说话、爱串聊,拉这个人说话,拉那个人说话,一天到晚叽叽喳喳,即使他不找人说话,他都一会看看手机呀,或者说去听歌啊,去打电话呀,等等。由于他的心一直都是要去抓取不同的外缘,在平时心都是处于一种散乱不安的状态,那要他在禅坐的时候心能够安定下来才怪呢! 

外缘,或者说外在的信息对于妄想来说就好像是营养。你在禅坐的时候,你要让自己不要妄想,不要妄想,但是你却不断地源源不断给它营养,那妄想何时才能够断得了呢?所以想要在禅坐的时候少妄想,甚至去除妄想要做到少外缘。那对于那些禅坐的时候一直心都不能安定的,很多想法,想这个,想那个,一天想到晚的人,他除了要少外缘之外还要学会止语,不要说话。特别是在定力培养到某个阶段,定力已经快上升而又没有稳固的时候,说话对禅修的破坏非常大。你想要自己的定力变得平稳、变得持久,不要经常被妄想所中断,所打断,你必须得要学会止语,不要说话,不要交际。

 

     第二个方法是要培养正念正知。因为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心还是像没有禅修、没有修行的时候,纷纷扰扰、胡思乱想。你没有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管理你的心,去调伏你的心,你想要在禅坐的时候有突飞猛进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试想想看,我们现在每天禅坐多少个小时?现在就算五坐都给你坐满,那你才坐多少个小时?你能够坐满一天八个小时,那我们一天是多少个小时,二十四个小时,那二十四个小时除了八个小时是睡觉,你睡觉也要做梦,然后再八个小时禅坐后还有多少个小时?对,还有八个小时都是在胡思乱想,再加上做梦也是在胡思乱想。就算你在八个小时过程当中能很好的专注,但是平时你仍把时间耗在妄想上,你觉得这样的话有效果吗?能够把在非禅坐的时段也管理起来,好好地管理心。用什么管理?用正念、正知来管理。因为正念、正知是让我们的心经常的回归到当下,回归到自己的身心,它可以避免平时在非禅坐的时候心还是习惯性的散乱,还是习惯性的纷纷扰扰。由于正念正知可以避免平时在行、住、坐、卧的时候尽可能少散乱,所以在禅坐的时候也更容易进入状态。

 

第三是多经行,习惯经行。经行是在一个固定的区间,一个直线距离来回行走。然而经行时的行走并不是平时的行走,经行的行走是你的心专注在固定的目标。例如:经行的时候仍然专注呼吸,或者经行的时候散播慈爱,或修其它的业处。如果你是一位入出息念行者,你在经行的时候也是持续地注意自己的呼吸。当你到了禅坐的时段,你从经行道下来,再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去。这样的话,在经行的时候心已是注意呼吸,在坐下去的时候你的心仍然还是专注呼吸。如此你会发现到:改变的只是身体的姿势,但你的心专注的目标却没有变。经常经行,它对你的禅坐自然会很有帮助。同时经行本身也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培养正念、培养定力,甚至培养观智的方法。经行的作用是介乎于禅坐和日常生活之间,往上可以提升为禅坐,往下可以延续到日常生活。由于经行是动态的,而且眼睛又微微睁开,所以它不如在禅坐的时候那样关闭五门、全神贯注。同时经行又是在一定的固定区间里来回行走,它又不像日常生活那样,可能走很长一段路或者在做事啊、打扫卫生,做其它的事情。你把禅坐和日常生活的这个中间阶段做好的话,往上可以提升你禅坐专注的力量,往下可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正念、正知。

 

还有另外一个作用是,经行与禅坐时的数息相当。数息——是让禅修者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持续地保持专注在呼吸上。例如:从一数到八,或从一数到十,如果数这一个数字是一分钟的话,那证明说你在一分钟之内,要让心持续地专注。而经行的功效是让你在一个空间上持续地专注,不要中断。从经行道的这一点走到那一点,不要让心跑开,然后从那一点再折回来,走回经行道的原点,也不要让你的心跑开。你能够习惯从经行道这边走到那边,心不跑开,那边走回这边不跑开,你就可以再从这边走到那边再走回来,两个区间段你的心都不跑开。可以通过经行慢慢地让你的专注力越来越持久,越来越持续,而不会中断。有了这种经行的习惯,那在你禅坐的时候,将更容易将心投入,更专注。在日常的行、立、坐、卧当中,你的心更容易保持正念、正知。

 

第四个方法是在禅坐开始的时候,要先让自己的心平静,也就是说让心拥有专注禅修的素质。平时你假如没有管好自己的心,没有培养正念、正知,又疏于经行,这样的话,你的心属于散乱的、波动的、躁动的状态。你坐下去身体已经平稳安定了,但是你的心仍然还继续在起伏波动,那你就必须得先清理自己的内心。

 

由于我们专注业处,例如:专注呼吸。呼吸是很自然、单纯、稳定、柔和的,然而你的心却是很造作、散乱、不安,很复杂,那你想要用这样的心来专注很自然、单纯、平静、稳定、柔和的呼吸,它是不相应的。由于不相应你在禅坐的过程中心老是容易跑开,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做到的是调心不调吸。呼吸你不需要去调,由始到终你都不需要去调你的呼吸,调呼吸是笨方法,我们需要的是调心。因为呼吸本身它就是很自然的,很平静、很单纯的,你还需要去调吗?我们需要调整的、调节的是心,将心由很造作的调整到像呼吸一样自然,把很复杂的心调整到像呼吸一样很单纯,把很不安的、很不稳定的心调整到像呼吸一样很平稳。一直都在这里,不会跑,会跑的是我们的心。让很僵硬的心调整到像呼吸一样很柔和。如果你在禅坐的时候发现你的心还是不安,还在想这想那,还在琢磨一些事情,还有其它的思虑、思绪,要让自己的心先平静,把你的这些思虑、思绪当成是垃圾一样,先把它清理出去。就像我们要睡觉的时候,发现床很脏,被子很脏,枕头很脏,睡在床上不舒服,你就必须先把床单啊,把被子拿去洗、拿去晒,等到它干净清爽了,你睡上去也很舒服。房间也是,如果很多的垃圾灰尘,那你要打扫,等你把房间打扫干净,你住进去就住得很舒服。又或者说你的身体出了汗,或者你身体很脏,粘乎乎的,你穿什么衣服你都不会舒服,那你就去洗个澡,洗干净你穿什么衣服都感到很清爽。 心也是这样的,你的心太多的心事、想法、思虑、思绪,不管修哪个业处,你都感到不相应,就先把这些内心的垃圾清理掉、清除掉,等到你的心平静了,你的心没有什么想法了,就像天空一样没有乌云,没有尘埃,这时候你再去专注业处,很容易与业处相应。那这个是属于第四个。

 

第五个是你在禅修的时候,发现到把心平静还是感觉到不舒服,没办法很好的投入,或者发现你的心还是有一些闷闷不乐,或者有一些僵硬。那你可以修修慈心或者修修佛随念来调整下内心,让你的心有素质。因为修佛随念可以让你的心很快地获得欢喜平静。修慈心可以让心很快获得快乐、柔和、柔软。用这些一切处业处,任何禅修者都可以培养、修行的业处,把你心的素质培养调动起来,你的心变得欢喜、快乐、柔和、平静的时候,再用换所缘不换心的方法,投入到你专注的业处。什么叫换所缘不换心呢?你是一位入出息念行者,你在禅坐的时候先培养慈爱,先散播慈爱,等到你的心变得欢喜、平静、柔和,你的心有了这些素质,然后再用欢喜、平静、柔和的心专注呼吸。那你的所缘从原来撒播慈爱的对象转换为呼吸,但是你的心仍然是保持拥有欢喜、平静、柔和的素质,这个叫换所缘不换心,让我们的心继续专注,这样的话,它就很容易投入。

 

在禅坐的过程中,如果这些方法还是不行的话,我们可以用第六种方法:数息。这是对修入出息念的禅修者来说,数息是用于去除妄想的。当你的心可以持续专注呼吸的时候,可以不用数息。发现到心老是没办法持续专注,一会儿就跑,你就要用数息的方法。甚至整座整座的数息,整天整天的数息。数息的方法就是从一数到八,或从一数到十。从一数到八是在提醒我们在培养八支圣道,数到十是提醒我们是在培养十种巴拉密。

 

不管选哪一个数字,选定一个数字就不要改,一直地使用那个数字,用八也好,用十也好。同时,选数字的时候不要少于五也不要超过十,有些人可能一直数九、十、十一、十二、十三、然后到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然后一百、一百零一、一百零二呢。这些其实呢,他已经没有起到数息的效果,为什么呢?因为数息太长,他的心将变得过于放松,就没有那种时间段的限制,而他的心可能会变得习惯性的在数数字,心就放在数字而不是放在呼吸上。因此,数息的作用是让你的心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段内持续的专注,如果你一旦超过的话,就没有起到数息应起的作用。同时,数息的时候你要让自己的心从一数到十,或者从一数到八,不要中断。发现到心在数息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跑掉了,而你的心可能还是继续在数,而且你也不知道你数到几的时候跑掉,这个时候你要把心拉回来,然后再重新从一开始数起。要保证从一数到八或者十,这个时间段内不允许心跑开,它才能够起到数息的作用。

 

同时数息也必须得要注意在数字转换的时候,心很容易找到缝隙跑掉,比如说从一数到十,十之后又要开始数一的时候,这个时候心它会放松,一但放松,妄想趁机就会插进来,你的心可能不知不觉又跑掉了。所以在数字转换,就是在单元结束之后,重新开始一个单元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要用正念去保护心能够持续到下一个单元。当你能够持续的专注半个小时或者四十分钟的时候,你发现妄想几乎不起来了,就可以放弃数息,然后继续投入到呼吸。但你发现到始终都是不纯,妄想时不时会来干扰一下,那你就要学会整座整座地数息,这是第六点。

 

第七点是我们必须得用精进。换言之呢,就是要用平衡诸根的方法。心之所以经常会妄想,它有几种原因。有一种原因呢就是心对呼吸没有兴趣,这个时候要培养喜觉支。让心要对呼吸有感情,对业处有感情。人的心是这么样的,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用别人催,它都会一直追、一直追,就好像现在很多人追电视剧一样,一直追看一集又一集,可能整晚不用睡都可以看。或者说好像有些人用微信聊天,他能聊上好几个小时,不知不觉时间一下子就过了。为什么?因为心有兴趣,看大片也是这么样。但叫你专注呼吸一直都是一出一进、一出一进,心就很容易无聊,因为呼吸就是那么单一,经常容易枯燥,枯燥变得无聊,无聊了之后,它就会去想它感兴趣的事情,或者心它就会跑开,这时候就要用培养感情,提升喜觉支,让你的心对呼吸有感情、有兴趣,要爱护心。方法也很多,例如:我们可以去思维呼吸是生命很重要的部分,没有呼吸就没有命了。你尝试去憋气,让呼吸不从鼻孔出来,不从嘴里出来,看你能憋多久,不用憋几分钟就死跷跷了,是不是?或者说如果呼吸一赌气不和我们玩了,我们也没办法,很快就要去殡仪馆了。是不是?由于入出息念是佛陀教导的,我对佛陀是恭敬的。佛陀说,对佛陀最好的恭敬是实现他的教导。那我们专注呼吸就是在实践佛陀的教导。因为入出息业处是佛陀本人修行的方法,同时也是他教导的方法,在专注呼吸就是在恭敬佛陀,也是在恭敬法,也是在恭敬僧,也是在恭敬师长,恭敬导师,也是在恭敬我们的钵食,恭敬供养我们的施主,有了恭敬心就可以持续地专注。或者我们可以培养感恩心,也有利于专注。要培养精进心,精进心提升起来,让你的心充满活力,而不是乏味、枯燥、死气沉沉、坐在那边发呆,你的心当然不能很好的专注在呼吸。所以要维持精进,让精进力提升起来,投入到呼吸当中去,你的心在精进的推动、在正念的保护之下持续地专注。

 

第八点是我们要看清妄想的本质,不要为一时不能完全地去除妄想而感到沮丧。由于妄想是每个人于生俱来的,在座三百号人有没人敢说,妄想不是与生俱来,我从来不会妄想,或者我很少打妄想,敢不敢举手?我看有没有人?什么时候开始妄想?当我们在娘胎里面,还没有见到外面的世界的时候,已经开始打妄想了,是不是?不要说在娘胎里才开始打妄想了,前世都打妄想了,一直都是在打妄想,可以说我们的妄想几乎没有断过。它是不仅仅伴随我们这一期的生命,它是伴随着轮回,一直都是在妄想,你现在想把它一下子除掉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可以说在那么多的烦恼当中,在那么多的障碍、障盖当中,妄想是最难去除的。什么时候才能够断除妄想呢?阿拉汉。当你在证悟阿拉汉圣道那一刹那,你才能够断掉举,才能够断妄想,否则妄想一直都会有,所以我们对妄想要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知,是由于它很难断。所以我们不必要为一时妄想没办法完全地去除掉而感到沮丧、懊恼。很难去除不等于不能去除,我相信很多已经把定力培养起来的禅修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在你刚刚开始坐的时候,你会想:哇,在那边坐着五分钟十分钟什么东西都不想,那会不会死掉啊!但是,当你定力培养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坐在那里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怎么那么快,好象没什么好想的。这就证明说,你定力培养起来的时候由于你心的力量、定力的力量,那些妄想自然不会来干扰,自然不会发生。你的心就可以持续地专注,甚至可以入定。当你在入定的时候,入定期间几乎没有妄想,这就证明说妄想是可以去除,可以镇伏的,这需要我们培养定力。

 

另外,对治妄想不要把心放在妄想上。你去注意妄想,比如说:这一座我决定让自己没有妄想,我要数数看这一座生起多少个妄想?然后就会数,生起一个,生起两个,去数,这一座我们生起多少个妄想,那下一座生起多少个妄想。那我请问你,禅坐是在专注业处,还是在专注你的妄想?这并非明智之举。你只是把心投入到业处当中就可以,不用去在乎妄想,你的心越来越不去理会妄想,妄想它会越来越少。所以,我们可用这八种方法来去除妄想。

  

     还有经常和妄想连用的是追悔(kukkucca),是指后悔、懊恼。它有两种,一种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情,第二种是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做。然后心一想起就感到后悔、懊恼,这个称为追悔。追悔对于出家人来说,很多是关于戒律方面的。因此想要去除追悔,必须得要学习通达戒律,多去问那些通达戒律的师长。对于一般的禅修者,有时候自己做了些不好的、良心受谴责的事情,禅坐的时候也无法安心,经常会因为这种追悔而感到不安。那应该怎么样呢?他应该致力于去除这种追悔。要去除这追悔有两种:一种如果你做的事情是对不起某一个人,或者你曾经对他造成伤害、中伤,那你应该向他请求原谅,真诚地去向他道歉。那如果这些事情已经过去,你也联系不到那个人,甚至说他已经去世了。但你对这件事情藏在心底,你一直羞于启齿的,但是一想让你很揪心的事情,那你就去寻求忏悔。由于上座部佛教并没有什么神佛、菩萨的观念,没有说什么拜这个,拜那个的观念。你就要去寻找一位恰当的人向他坦白,请求忏悔。那也不是随随便便找一个人就可以接受你忏悔的。你要找的人至少要有三个条件:

    第一,必须是你信任的人。如果你不信任他,或者你对他还有怀疑,我觉得你也不会向他去表白、发露。或者有时候由于你的心爱说话,对于一个你不信任的人说那些,也没有起到忏悔的作用。

    第二,他必须能够接受你的忏悔,并且能够开解你。不是说你说了之后,你自己的烦恼倒给他,他自己又添了一份烦恼,不仅他不能开解你,反而落井下石,火上浇油,这个也是没有用,没有起到忏悔的作用。

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他能够帮你保密。不是你向他说了之后,很快全世界人都知道了,那你自己的脸不知道往哪儿搁,是不是?他能够帮你保密。所以,当你遇到同时拥有这三个条件的人,你就可以向他发露、忏悔。忏悔的意义不在于你说,而在于你说出来之后,下定决心不要再犯类似这样的事情。就在你发露、忏悔的时候,要如释重担,把这种懊恼追悔的事情抛诸脑后,然后轻装上阵,重新做人。在每天有一颗轻松、宽解的心情来修行、来过日子。那这个是去除追悔的方法。  

 

禅修当中五盖的最后一盖是疑(vicikicchā)。在论典里面讲到有八种疑:疑师(疑佛陀);疑法;疑僧;疑学就是疑戒、定、慧;疑前际(怀疑前世);疑后际(怀疑未来世);疑前后际(怀疑有没有过去世、未来世?);疑此缘性(怀疑因果法则,怀疑缘起);有这八种疑。禅修当中我们经常碰到的疑有三种或者四种。

第一种疑:疑法。例如:怀疑我们现在修的这个方法。能不能够证得禅那?能不能够证得涅槃?当你对自己所修行的禅法产生怀疑的时候,必然会对你修行造成障碍。因为你现在所从事、所实践的东西你都不相信,那谈什么能够获得成就呢?是不是?

 

第二是疑师,对你的师长不信任。例如:你怀疑现在我的老师能不能教好我?他有没有能力教我?当你对导师不信任的时候,你就会去找这样、那样的导师,全世界、全国到处跑,你自己去这里、那里参加禅修营。你对导师都没有足够、最起码的信任,那怎么能够让你的心在这个导师的调教、训练、培养之下一直地进步呢?如何能够在这位导师的教导之下培养正念、定力、观智,而至证悟圣道圣果呢?所以不应该疑师。

 

第三是不应该怀疑自己。很多人禅修,有很大一部分人怀疑:我们现在是不是二因结生?是不是我的巴拉密不够?老是在怀疑,我现在禅修那么辛苦干什么,我都不是修行的料,那由于这样的怀疑,你对自己不断地否定,然后稍微有点成绩,你说这是不是碰巧啊?你的心过多地怀疑,对自己怀疑,直到禅修的时候体验到光,这光到底是不是外面的光,我怎么可能会产生光?我怎么会产生禅相?你充满了怀疑,心经常处于一种自设障碍的状态,怎么有可能进步呢?是不是?所以不要怀疑自己,要坚定信心。即使你是二因结生,也把自己当三因结生看,精进准没错。大家要有自信心,做为佛弟子来说,对于修行,对于自己的心在法中增长要有信心。总之,我相信法,我相信老师的教导,只要依照这种方法去修行,我的心一定能够增长、提升,你要有这样最起码的信心。

 

第四,有些人疑时代。在上座部佛教这种疑时代的情况不是太常发生。但是,其它的传承由于他们鼓吹现在是所谓的末法时期,所以很多人以为,现在修行,培养戒、定、慧是不能成就的。所以,由于他有了错误的认知,他就自然而然怀疑我们现在这么精进干什么?反正也不可能成就的,于是就自暴自弃。所以,疑本身也是一种烦恼,是不善心所,如果他相信现在这个时代是不能证果,不能够证得禅那,不能亲见自己的过去世、未来世啊等等,他不可能认知到是种邪见。所以,要把这种疑、邪见的烦恼去除掉,相信现在这个阶段、时代还是可以证果的。因为佛陀的教法还在,现在是正法时期,你有信心自然就不会疑时代,所以你又扫除了一个修行当中无形的障碍。当我们去除这些障碍,包括去除欲贪、嗔恚、昏沉睡眠、掉举追悔、疑五种盖,那我们可以说就为接下来禅修的路扫平了障碍,剩下的就是如何迈开第一步继续前进了。那好,去除障碍之后如何来选取业处,业处又有哪些,要如何来从自己所修行的第一个业处下手来培养定力,我们就在下一讲继续学习。

  

Sādhusādhusādhu

萨度!萨度!萨度!

 

听写:安安
中文校对:谛苦
巴利补入:精勤
最终校对:真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内容听写整理自玛欣德尊者的开示录音;
未经尊者检阅,可能存在疏漏等处,请知悉!



止观次第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