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返回首页
禅修报名
书籍赠阅
法宝助印
供养布施 最新资讯 ·
 

 

第五章 四护卫禅

(选自《智慧之光》第三版增订版页51-66)

一、慈心禅(Mettā Bhāvanā)

以个人为对象的慈心禅那

今晚将为大家讲解四种护卫的禅法,即:慈心禅、佛随念、不净观及死随念。
欲修习慈心禅时,首先必须知道哪一类人适合作为禅修对象,以及哪一类人不适合作为禅修对象。

当只取一人作为禅修对象时,是绝对不可以采用异性的。所以,女性禅修者不可只取一位男性作为修习慈心禅的对象;同样地,男性禅修者亦不可单取一位女性作为修习慈心禅的对象。倘若单取一位异性来修习,贪欲(rāga)就可能会生起,而障碍禅修。然而,在修遍满慈心禅时,譬如散播慈爱给一切有情、一切有息者、一切男人、一切女人等(sabbe sattā, sabbe pāṇā, sabbe purisā, sabbā itthiyo...)时,则可以把异性包括在内。

此外,死人亦不可作为修习慈心禅对象,因为这是不可能证得禅那的。

在刚开始修习慈心禅的阶段,有几种人是不适合作为禅修对象的,即:(1)你极亲爱的人,因为这有可能会导致伤感;(2)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因为在开始阶段,以这种人作为对象会有些困难;(3)你讨厌的人,因为在开始阶段,是不易对你讨厌的人产生慈心的。

所以在开始阶段,你应先对自己散播慈爱,然后选一个你敬爱又与你同性的活人作为主要修习慈心禅的对象。

此时,若你已熟练于白遍第四禅的五自在,你就能轻易成就慈心禅,证得慈心禅那(mettā jhāna)。这是由于白遍第四禅的亲依止力(upanissaya satti,近依止力)加强了慈心禅的效率,因为不同的禅那能以亲依止力来互相支助。因此,你应当再次进入白遍第四禅,直到禅定之光变得明亮时,再以下列四种意念来对自己培育慈爱:Ahaṃ avero homi, abyāpajjo homi, anīgho homi, 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āmi.——(1)愿我没有仇敌;(2)愿我没有内心的痛苦;(3)愿我没有身体上的痛苦;(4)愿我愉快地自珍自重。”

即使修行了一百年,你还是无法以自己为对象而达到慈心禅那。那么,为什么一开始就要对自己修行慈心禅呢?这不是为了达到近行定或安止定,而是因为培育对自己的慈爱之后,你就能推己及人地设想:正如你想得到安乐,不愿受苦,想得到长寿,不愿死亡;其他一切众生也同样想得到安乐,不愿受苦,想得到长寿,不愿死亡。如此,你的心就会变得柔软、和善、宽容及能为别人着想。之后,你就可以开始培育对其他人的慈爱。

把禅定之光照向一位你敬爱又与你同性的活人,然后如下地向他散播慈爱:Ayaṃ sappuriso avero hotu, abyāpajjho hotu, anīgho hotu, 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atu.——(1)愿此善者没有仇敌;(2)愿他没有内心的痛苦;(3)愿他没有身体上的痛苦;(4)愿他愉快地自珍自重。”

以这四种方式散播慈爱三、四遍后,选出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方式。假设你最喜欢的方式是:“愿他没有内心的痛苦”,那么你就应趁禅定之光照向那位你敬爱的人时,紧接着以这种方式向他散播慈爱,心中默念:“愿此善者没有内心的痛苦,愿他没有内心的痛苦。”应取他没有内心痛苦且面带微笑的影像,而当你能够极专注于该影像时,那已经接近禅那了。在此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当禅定之光照向该人时,无论他(或她)是坐着或站着,都应选择他正处于快乐状态的姿势。另者,慈心禅的目标并非究竟法,而是有情的概念(satta paññatti)。

若能够以“愿此善者没有内心的痛苦”的方式专注于有情的概念超过一小时,寻、伺、喜、乐、一境性五禅支就会很清晰地呈现于心,即已证得初禅。这时候,若你曾修习白遍至第四禅,那是很容易更进一步证得慈心第二禅的。只要除去初禅的寻、伺,即能证得第二禅;若再进一步除去第二禅的喜,即能证得只拥有乐与一境性两个禅支的第三禅。修慈心禅是不能够证得第四禅的。为什么呢?当心在希望别人“没有仇敌,没有内心的痛苦,没有身体上的痛苦”时,是否能够安住于舍(upekkhā)呢?是不可能的。因此修习慈心禅只能够证得第三禅。以“愿他没有内心的痛苦”的方式证得第三禅后,再继续逐一地用其他三种方式来修,直到都证得第三禅。

成功后,再选另一个你敬爱的人作为对象,以同样的四种方式逐一向他散播慈爱,直到都能证得第三禅。过后再选换其他人作为对象,修习至采用了四、五位,且能向他们每人散播慈爱,直到证得第三禅。

接着,转向对你亲爱又与你同性的人散播慈爱,如父亲或母亲、兄弟或姐妹,或同性的亲戚。修至对你敬爱与亲爱的人的慈爱达到平等。此时,这两种人已成为同一种人,即:你喜爱的人。

过后,再选用四、五位你对他们无好恶感的人,逐一地对他们散播慈爱,直到证得第三禅。成功后,再转向对你讨厌的人散播慈爱。这只是对有讨厌的人的禅修者而言,若你没有的话则可省略这点。

对你讨厌的人修习慈心禅

对于你讨厌的人,应先以哪一种作为对象来散播慈爱呢?应先散播慈爱给自己对他只有少许瞋念的人,把你极恨者留在最后。

在实修时,你应先散播慈爱给你敬爱的人、你亲爱的人及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直到慈心变得强而有力时,再把禅定之光照向你讨厌的同性者,然后散播慈爱给他:“愿此善者没有仇敌,愿此善者没有内心的痛苦,愿此善者没有身体上的痛苦,愿他愉快地自珍自重。”选任何一种方式修习,直到证得禅那。若无法证得禅那,则应以《清净道论》里所述的种种方法省察。

当人用膳时,他会丢弃不吃的骨头,只留下自己喜爱吃的肉。而每个人都会有某些可爱或可敬的优点,在此你不应理会你讨厌的人任何丑恶或卑劣不堪的缺点,而只是省察他的优点,然后再散播慈爱给他。

若如此修行还是无法证得禅那,那就转用另一种省察法。佛陀在《无始相应》(Anamataggasaṃyutta)里说:在过去漫长的轮回里,一切众生都曾经互相有过如父母、子女、兄弟或姐妹等亲近的关系,没有任何人彼此间不曾互为眷属。你应省察:“现今我们可能会互相憎恨,然而在过去世,他或她可能是我非常亲爱的儿子或女儿,或我是他的儿子或女儿。”如此省察后,再散播慈爱给他,这样就可能会证得慈心禅那。

若运用这方式省察后还是不能证得禅那,那么你就应该激起对你讨厌的人的悲心。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众生皆逃不过老、病与死。若人还是凡夫(puthujjana),那他就还未脱离恶道(apāya),所以一切众生皆极可怜愍。如此省察后再散播慈爱给你讨厌的人,这样即能证得禅那。

若还是不行的话,分别诸界是另一可实施的方法,省察:“我是生气他的哪一个部分?我是生气他的头发吗?还是他的体毛?还是他的指甲?他的皮肤?肉?腱?骨?骨髓?等等。”应逐一地省察三十二身分。若还是无法消除怨恨,那么再分别他的四界:“我是生气他的地界?水界?火界?还是风界?”通过省察四界,怨恨就会平息。若你已经修习过四界分别观,这种省察法就很容易。或者,若你已熟练于辨别名色或五蕴,在以智辨别五蕴之后,你可以省察:“我是生气他的哪一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还是识蕴?”如此省察后,怨恨就会平息。

若还是不行,你即应省察修习慈心禅的十一项益处(功德),以此来训诫自己,反省:“若要通过修慈心禅来获取它们的话,怎么可以再对自己讨厌的人生气呢?”如此省察后,再怀着欲获得那些益处的心散播慈爱给你讨厌的人,如此你就会成功证得慈心禅那。

成功之后,你应逐一地更换慈心禅的对象,直到能够成功地对极恨的人散播慈爱,直到证得第三禅。

破除界限

过后,你应更进一步修习破除界限(sīmā sambheda)。Sīmā是界限,sambheda则是破除。什么是界限?若能散播慈爱给某个人,但对另一人却不能,那么即是还有界限。

为了修至心境平等无分别,以破除人际之间的界限,你应轮流地散播慈爱给四种人,即:自己、你喜爱的人、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你讨厌的人。再次言明:散播慈爱给自己是不可能证得禅那的,这只是用来推己及人而已。先思惟“愿我没有仇敌,没有内心的痛苦,没有身体上的痛苦,愿我愉快地自珍自重”三、四次,以此作为标准再思惟:“如我愿自己没有仇敌,他人亦希望他们自己没有仇敌;如我愿自己没有内心的痛苦,他人亦希望他们自己没有内心的痛苦;等等。”如此思惟三、四次后,再以四种方式散播慈爱给你喜爱的人,直到都证得第三禅。然后同样以四种方式散播慈爱给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直到都证得第三禅。只有如此之后,才以同样的四种方式散播慈爱给你讨厌的人,直到都证得第三禅。

接着,重新散播慈爱给自己,给另一个你喜爱的人、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你讨厌的人。散播慈爱给每一种人,直到证得第三禅。成功之后,你应如此一再重复地对每一种人培育慈爱。如此修习直到慈心极强时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呢?慈心将会变成对你自己、你喜爱的人、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你讨厌的人四者都平等,不会再对任何一种人有偏爱。此时,你即已破除了界限。《清净道论》提及一个比喻:若有人叫你从这四者之中选出一人来杀掉(以便保全其他三人的性命),而你又还能选得出来的话,那么你的慈心还未达到平等。然而,若你对每个人的慈爱都平等,无法选出任何人,那么你已破除了界限。

无制限与有制限遍满慈

只有在破除界限之后,你才可转修五种“无制限遍满慈”(anodhiso pharaṇā mettā)及七种“有制限遍满慈”(odhiso pharaṇā mettā)。在还未破除界限时,若你以“愿一切有情……”的方式来散播慈爱是不能证得慈心禅那的。

五种无制限遍满慈的对象是:
1. 一切有情(sabbe sattā);
2. 一切有息者(sabbe pāṇā);
3. 一切生物(sabbe bhūtā);
4. 一切个人(sabbe puggalā);
5. 一切有生命者(sabbe attabhāvapariyāpannā)

七种有制限遍满慈的对象则是:
1. 一切女人(sabbā itthiyo);
2. 一切男人(sabbe purisā)
3. 一切圣者(sabbe ariyā)
4. 一切凡夫(sabbe anariyā,一切非圣者);
5. 一切天神(sabbe devā)
6. 一切人(sabbe manussā)
7. 一切恶道众生(sabbe vinipātikā)

“制限”(odhiso)在此是谓有“指定”哪一类众生。

首先以“愿一切有情没有仇敌,没有内心的痛苦,没有身体上的痛苦,愉快地自珍自重”这四种方式培育慈爱。注释提及一个如何熟练于慈心禅的比喻:当农夫要耕田时,他会先犁中间的一小块地,然后再渐渐地越犁越阔,直到犁完了整片田地。同样地,应先向附近的众生培育五种无制限遍满慈及七种有制限遍满慈,然后才慢慢地扩大范围。例如:可先从一间寺院的范围开始,取该范围里的十二组众生作为禅修对象。

在这十二组当中,先取属于“无制限遍满慈”的首五组作为禅修对象。把白遍第四禅的光照向整座寺院,以便能够看到在该范围里的众生:天神、动物、人类及恶道的众生都包括在内。往该范围的地底里看,若有地狱的众生存在,他们也包括在内。以光照见他们,再向他们散播慈爱,如:“愿一切有情没有仇敌”,直到证得第三禅。由于你已成功破除界限,此时是很容易证得慈心禅那的。以“没有仇敌”的方式修到第三禅后,再逐一以“没有内心的痛苦”、“没有身体上的痛苦”及“愉快地自珍自重”三种方式修到第三禅。你必须逐一地用四种方式散播慈爱给:一切有情、一切有息者、一切生物、一切个人及一切有生命者。如此培育的慈爱名为“无制限慈”,因为它没有以指定的众生作为禅修对象。

成功修完这五组之后,再进一步修习七种有制限遍满慈:一切女人、一切男人、一切圣者、一切凡夫、一切天神、一切人、一切恶道众生——包括一切阿修罗、饿鬼、动物及地狱的众生。逐一地以上述四种方式散播慈爱给他们,直到都证得第三禅。

对于五种无制限遍满慈与七种有制限遍满慈,每一种都有四个散播慈爱的方式。因此,对这寺院范围里的众生,一共有四十八个散播慈爱的方式。如此修行成功之后,你可以把范围扩大至二或三间寺院(在这寺院的附近还有其他寺院),同样以四十八种方式来散播慈爱。成功后,再渐次地把范围扩大至一个村子、两个村子、一个市镇、两个市镇、三个市镇,等等。之后再扩大至整个国家、整个地球、三十一界(cakkavāḷa),乃至无边世界(ananta cakkavāḷa)。一组的三十一界即是一个世界,而世界是无数的,所以应以四十八种方式把慈爱散播至无边世界。

这遍满无边世界一切有情、强而有力的慈心称为“遍满”(vipphāra),又名为“无量”(aparimāṇa),即慈无量心。“他对此有情有慈爱,对彼有情却无慈爱”的界限已被破除。若你常住于这极强的无量慈,如毗舍佉尊者一般,人与天神都会喜爱你。

把慈爱散播至无边世界后,再修习把慈爱向十方散播,即“方向遍满慈”(disā pharaṇā mettā)。先把光照向东方的无边世界,然后以四十八种方式把慈爱散播至东方无边世界的一切众生。之后再以同样的方法把慈爱散播至西方、北方、南方、东南方、西北方、东北方、西南方、下方与上方的无边世界。如是,一共有四百八十种依十个方向散播慈爱的方式。前面已提及四十八种无指定方向地把慈爱散播至无边世界的方式,所以一共有五百二十八种散播慈爱的方式。对于能够如此系统地修习五百二十八遍满慈的禅修者,若他要更进一步地根据《慈爱经》的方法修习慈心禅,他是会成功的。这即是四护卫禅之一的慈心禅修法。

二、佛随念(Buddhānussati)

成功修完慈心禅之后,你能够轻易地转修佛随念。再次以白遍培育第四禅的定力,当光变得明亮时,把它照向一尊能激起你的敬意的佛像,这就好像在修慈心禅时,把光照向你要散播慈爱者一样。让该佛像的影像出现于距离你六至九尺之处,不太远也不太近。首先,视它为真实的佛陀来修习。若你于近期的过去世里曾遇见佛陀,佛陀的相貌就有可能会浮现出来。若出现的话,可取它作为目标。

为什么在修行佛随念的开始阶段需要取佛陀的像作为目标呢?因为在《旗幡经》(Dhajaggasuttaṃ)里,佛陀说:“在遭遇厄难时,应当只想起我,然后忆念:世尊的确是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世尊。”(Mameva tasmiṃ samaye anussareyyātha – Itipi so bhagavā arahaṃ sammāsambuddho vijjācaraṇasampanno sugato lokavidū anuttaro purisadammasārathi 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 buddho bhagavā’ti.)因此,在开始修行佛随念时,必须先观佛陀的像,不然的话我们怎么能够知道阿罗汉等特质是谁的呢?佛陀时代的人当然可以观佛陀真正的相貌,但现在佛陀已入灭了,所以我们只能观佛像,以它来代表佛陀。

在此有个问题:不以观佛的色相(rūpa)来修佛随念,是否好呢?对此有几种观点。无论如何,“世尊(Bhagavā)”此项特质有六个定义,其中之一是具足一切祥瑞(sirī),即:祥瑞与可敬的色相,因此以佛陀祥瑞色相作为目标亦是佛随念。有人可能会问:若在过去世根本不曾遇见佛陀,或虽曾经遇见但距离今生太远,以致没有过去佛的色相出现于心中,那该怎么办呢?其实,他还是可取一尊自己最尊敬的佛像作为目标,然后才转观佛陀的某一项功德。

于佛陀的九项功德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项开始。事先了解功德的含意是必要的。若选择“阿罗汉”(arahaṃ)这项功德,你就必须清楚、明白它的五种定义,然后再选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定义。假设你所选的定义是“他应受到人与天神尊敬,因为他的戒、定与慧是独一无二的,所以称为阿罗汉”,你即应取此功德作为禅修目标,在心中默念:“阿罗汉、阿罗汉”。当心能专注于“阿罗汉”此项功德时,佛陀的色相可能会消失。若果真消失了,不要去找它,只需继续保持心专注于功德。

当心专注于功德大约一小时后,若你去辨明心所依处,你就会看到寻、伺、喜、乐与一境性五个近行定的禅支。这是取“阿罗汉”此项功德作为目标修习佛随念的方法,对正等正觉者(Sammāsambuddho)、明行足(Vijjācaraṇa sampanno)等其余功德的修法亦是如此。

三、不净观(Asubha kammaṭṭhāna)

修成佛随念之后,你可转修不净观。不净观有两种修法:(1)止禅的不净观;(2)观禅的不净观。修行止禅的不净观时,女性禅修者必须只观想女尸,男性禅修者则必须只观想男尸,因为这是取尸体为目标,以便证得初禅的禅法,而在近行定的阶段,当心专注于尸体似相时,尸相可能会变得稍微漂亮,若是取异性的尸体,贪欲就可能会因此而生起。为了不让禅修受到贪欲破坏,因此只可观想与你同性的尸体。然而,在修观禅时,观不净并非为了证得禅那,而只是为了观“过患”(ādīnava),因此不论是男是女皆可。

《清净道论》里对于修习不净观的指示是针对还未证得任何禅那的禅修者。然而,对于已修证白遍第四禅者,他们可以借助第四禅的力量修习不净观。

你应取自己见过最可厌的同性尸体作为目标。你不需要到坟场观取死尸。为什么呢?因为白遍第四禅的光极明亮时,你可以该光照向曾见过最可厌的同性尸体。在照见时,若你曾位于尸体的头部观看,如今你也能在同样的位置以光看它;若以前是位于尸体的左边、右边或脚边观看,现在你也能够在同样的方位看它。只有在该尸相变得清晰时,才以智观想“厌恶、厌恶”或“不净、不净”。

有些禅修者可能会遇到某些困难,如不曾见过同性的死尸。若你是如此,就必须去取同性死尸的不净相(asubha nimitta)。在此情况下,由于你早已熟练于进入白遍第四禅,所以你可从第四禅出定后,张眼观取死尸,如此就会很容易地取得尸相。若没有足够的时间进入白遍禅那,你也可只以肉眼看死尸,取它为目标,在心中默念:“不净、不净”。当你回座修禅时,通过第四禅的定力,你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轻易地取得不净相。当不净相清晰时,再令心专注于它,观想“不净、不净”。

观想时,不要观照死尸的未来阶段,否则死尸的相就可能会变成骨头,再变成骨灰。但并非每个尸相都会如此,只有你见到该死尸是很久以前的事,而如今它又已变成了骨灰时,这种现象才会发生。所以切勿令心朝向未来观想。

由于白遍第四禅的亲依止力,多数的禅修者都能在一次的坐禅时间里就证得禅那。若还不行的话,就如此修习两三次。当心专注于不净的尸体大约一小时之后,再以智辨明心所依处,如此就能够观察到五禅支,即:
1. 寻:把心投向于(尸体的)不净;
2. 伺:令心持续专注于不净;
3. 喜:喜欢不净;
4. 乐:体验到不净相的乐受;
5. 一境性:心与尸体的不净成为一境。

在此有个问题:在观想骨头或死尸时,喜与乐受怎么会生起呢?这是因为禅修(bhāvanā)的力量而导致喜与乐生起。譬如你们常吃的“各阿比”(ngapi)是极不净的,但把它炒过之后就不觉得不净了。同样地,当心专注于尸体的不净达到近行定的阶段,不净的尸体似相就可能暂时变得漂亮,此时由于禅修的力量,喜及乐禅支就会生起。

四、死随念(Maraṇānussati)

证得不净观初禅之后,你可以轻易地转修死随念。佛陀在《大念处经》(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ṃ)里说:So imameva kāyaṃ upasaṃharati – ‘ayampi kho kāyo evaṃdhammo evaṃbhāvī evaṃanatīto’ti.——“他以智将自身比较(该尸)我身亦有如是(不净)性,必当如是,无法超越此(不净)。当你观想自己成为一具死尸,如:“我肯定会死,死亡是必然的,我无法逃脱死亡;此不净肯定会发生,我无法避免此不净”时,若腐烂相出现,就专注于它,观想:“我的死亡是必然的;我的生命确实不定”(Maraṇaṃ me dhuvaṃ, jīvitaṃ me adhuvaṃ)或“我生命的终点即是死亡”。

你必须先专注于自己不净的尸相上,过后才转观属于究竟法的命根(jīvitindriya)之终结。若心能够专注一小时,当你去辨明该专注的心时,五禅支就会出现,但这些禅支并非安止定的禅支,而只是近行定的禅支。这是修习死随念的方法。

结语

一共有四种护卫禅,即:慈心禅、佛随念、不净观与死随念。你应该每天都以一切有情作为禅修的目标修慈心禅一次,把慈爱散播至整座寺院、村子,直到无边世界。这是为了令自己在修禅时不会遭遇到厄难。修习佛随念亦可使自己不遭受厄难,保护自己不受夜叉、鬼神等的干扰;也可使心清晰,因此当心不清晰时亦应修佛随念;当悚惧感(saṃvega)退失及心攀外缘时,则应修习死随念,以激发精进力;当贪欲(rāga)生起时,更应该修习佛陀教导的作为断除贪欲之法的不净观。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
联系我们